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智慧 Tag

从古至今,健康长寿始终是人们心底不变的渴望。早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藏着长寿的密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起居有常”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在中医子午流注理论里,一天之中有两个时辰尤为关键,顺应它们,如同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违背它们,则可能悄然损耗健康根基。 卯时(5 - 7 点):唤醒身体,激活肺气 卯时,肺经当令,此时肺功能最为活跃,换气积极。肺气充足,百脉通畅,人自然神清气爽,为长寿奠定基础。现代医学也发现,清晨时分,人体的迷走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占据主导,这是降压、修复血管内皮的绝佳时机。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激活肺气,吐故纳新,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平稳地唤醒身体。 缓慢起身,养精蓄锐 醒来后,不要急于坐起。先闭目养神 1 分钟,让身心从沉睡中逐渐苏醒。接着,搓热双手,轻轻熨目,温通肝经,为新的一天开启明亮的视野。然后,叩齿 36 次,缓慢吞咽口中津液,这一动作有助于补益肾精,为身体提供滋养。最后,缓缓坐起,在双脚落地前,脚趾做“抓地—松开”的动作,一抓一松为 1 次,重复 10 次,活动脚部经络,唤醒身体末梢。 温饮润肺,忌食生凉 空腹喝一杯 200 毫升的温开水,既能滋润肺部,又能促进大肠传导,帮助排便排毒。但要注意,切不可喝生水凉水,以免寒凉之气损伤肺脏,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 梳头排浊,升发阳气 用木梳或手指从额前发际梳至后颈,重点刺激百会穴(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和风池穴(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中,基本与耳垂齐平)。通过梳头,可以疏通督脉与膀胱经,升发阳气,让身体充满活力。之后,面朝东方,吸气时扩胸,发出“嘶”音;呼气时收腹,发出“呬”(xì)音,重复 6 次,进一步排出体内浊气,吸入清新空气。 亥时(21 - 23 点):放松身心,收敛阳气 亥时,三焦经当令。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连接着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三焦通畅,意味着水火交融、阴阳调和,身体自然健康。若三焦气机不畅,元气无法正常布散,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冷等症状。因此,此时应放松身心,收敛阳气,让亢奋的神经和身体逐渐平静下来,从“阳”的状态向“阴”过渡,尽快进入睡眠状态,启动身体的夜间修复、排毒、更新程序。 泡脚助眠,引火归元 睡前用约 40℃的温水泡脚 15 - 20 分钟,水位最好能没过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加入一些温经通络、安神助眠的中药,如艾叶、生姜、花椒等;体热者可加菊花、桑叶。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引火下行归元,缓解一天的疲劳,放松身心,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按揉安眠穴,养心安神 睡前可以揉按“安眠三穴”: 涌泉穴: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即为涌泉穴。搓热手心后揉按 100 次,可滋肾水、降心火,让身心在宁静中进入梦乡。 神门穴:弯曲手腕时,小指侧突起的肌腱外侧凹陷处是神门穴。用拇指按压 30 秒,重复 3 次,能宁心安神,帮助我们摆脱烦躁与焦虑。 印堂穴:位于额头正中央,两个眉头连线的中点。用食指轻揉 1 分钟,可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让我们的心境平和如水。 “还阳卧”养身,固肾平肝 睡前闭目盘坐,吸气默想青色,呼气发“嘘”音,重复 6 次,排出肝郁之气,让肝脏在宁静中得到滋养。然后平躺,双脚掌相对,膝盖向两侧展开,双手叠放于腹部,自然呼吸 10 分钟。这个姿势有助于阳气内收、固摄肾精,让身体在睡眠中得到深度的修复和调养。 按压阳池穴,疏调三焦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疏调三焦、舒筋通络、清热泻火的功效。手背向上翘起,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褶皱处的中心位置就是阳池穴。每侧按压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