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是二十四节气的第8个节气,夏季的第2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小满三候: 一候,苦菜秀。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春夏开花,感觉火气而生苦味,嫩时可食。 二候,靡草死。后五日“靡草死”,靡草是荠、葶苈(tíng lì)之类枝叶细的草。葶苈三月开小黄花,四月结子,因为是阴气所生,到入夏畏于阳气,便枯死了。 三候,麦秋至。再五日“麦秋至”,夏麦可以收割了。 小满的“满”是什么意思? 一指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农民对于丰收的期盼、喜悦,也随着谷穗、稻穗的抽浆渐渐地饱满、丰盈起来。 二指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应该蓄满水,不然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为什么没有“大满”? 物候是节气前后,古人对生活的总结,而小满本身却有着深深的哲理。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因此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独有小满却无大满。 我们不得不叹古人智慧之精妙,如小满一词,虽为节气,但用来比喻人生,也是非常巧妙。人生小满,足矣。 小满习俗 抢水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于小满时启动。 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三神 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分别是水车,牛车和丝车。 传说水车“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 蚕神诞辰 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所以在这一天,我国以养蚕称著的江浙一带也很热闹。小满节时值初夏,蚕茧结成,待采摘缫丝,栽桑养蚕是江南农村的传统副业,家蚕全身是宝,人们对它充满期待的感激之情。 食苦菜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有言: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也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 小满养生 1、祛热祛湿,劳逸结合 小满预示着夏季闷热潮湿的天气将要来临,此时的气候为皮肤病的发作提供了条件,易引发脚气、湿疹等疾病。因此,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同时注意衣物材质的选择,尽量穿一些透气性好、能吸汗的衣袜,以避免湿气郁积。 由于日长夜短,气温渐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也大,容易产生疲劳感,引发便秘、口腔溃疡等症状。因此,在重视饮食起居及劳逸结合的同时,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 2、调适心情,怡养心性 小满时风火相煸,人们也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以防情绪剧烈波动后引发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病。可晨练,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 3、顺应时节,切勿贪凉 小满过后,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但早晚仍会较凉,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适时添加衣服,避免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同时也应当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增加午睡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保持精力充沛。 4、饮食清淡,吃苦尝鲜 小满养生,饮食依然重要。此时饮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纤维素为主,多吃蔬果、粗粮。平时可多吃鱼、鸡、瘦肉、豆类、芝麻、洋葱、小米、玉米、山楂、枇杷、杨梅、香瓜、桃、木瓜、西红柿等;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少吃过咸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小满,放在生活里,就是一种幸福。天气刚好,既有夏日热情,又有凉风阵阵,十分安眠。风景也刚好,绿了芭蕉红了樱桃,再赶上一夜好雨,那便是一曲“雨打芭蕉落闲庭”的清爽与惬意。 小满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不求太多,满足小小的心愿,满足小小的幸福就够了。 趁此大好初夏、小满时节,偷得人生半日闲。听一首歌谣,沏一壶清茶,写一段文字,书一笔清浅,让日子在夏天的红情绿意中,不骄不躁地淡然前行。 和万年历一起,检视自身,修身养性,以达小满,方不悔走这一遭快意人生。...
生物钟对人体所有生命过程都至关重要,如不能正常运转,将带来很多危害。近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最新研究显示,生物钟紊乱会导致抑郁症、双相障碍等问题明显增加。实际上,心脏、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自己的节律,大家在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有序节律。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伍学焱 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吴 杰 情绪平稳守护心脏 心脏节律体现在心跳的规律性及频率上,呈现明显昼快、夜慢规律。白天,心脏通过加快心跳,增加心排血量,保证大脑及全身,尤其是肌肉系统的供血。睡眠中,器官、组织的供血需求相应减少,心跳则变慢、减弱,使心脏得到充分休息。 影响心脏节律的因素很多,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其中之一,例如不少更年期女性会出现心悸,甚至心律失常。除了疾病因素,激动、生气、过度劳累等也会打乱心脏节律。比如,该休息时心脏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就不能向全身提供充足血液,势必会引起各种不适症状。 保持平稳的心情对维持心脏节律十分重要。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平稳心情。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有助开阔心胸、稳定情绪;太极、游泳、书法、绘画等活动也能使人更加心平气和。闲暇时可到郊外游玩、听些轻音乐等,有助维持情绪平稳。二是保持社交。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参与社交和志愿活动,能丰富精神生活,保持开朗乐观。 张海澄还提醒,如果出现没来由的心慌、胸闷等不适,需要警惕心脏是否出了问题。最好在症状发作时做心电图,如果捕捉不到发作时的心电图,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睡眠规律平衡内分泌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伍学焱表示,内分泌节律体现在激素含量、生物酶活性上,它们有个昼夜节律,其间有规律地增减,这是内分泌系统在“精准”地运行。 内分泌的节律变化对临床病情诊断有很强指导作用。比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早上7~9点达到高峰期,下午有所下降,午夜降至最低值。如果内分泌出现异常,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进而出现多种症状,甚至引发疾病,比如儿童发育不良,女性不孕、男性脱发等。 内分泌节律比较敏感,生活习惯、慢性疾病、肿瘤等都可能打乱内分泌。排除疾病因素,熬夜对内分泌的影响尤为突出。熬夜会打乱激素分泌,比如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激素分泌紊乱,陷入恶性循环。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整夜保持清醒状态或整天睡眠会破坏血液中100多种蛋白质的水平,影响血糖、能量代谢和免疫功能。长期熬夜的人更容易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等精神症状,免疫力也会下降,患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疾病的几率也更高。 伍学焱建议,成年人每晚至少睡够7~8小时,并于23点前入睡;睡觉前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睡前不要观看搞笑视频,避免大脑过度兴奋;睡前也不要进食。 同时,还要适度运动。“运”代表节律,“动”代表行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动,调节内分泌系统。不过,运动强度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最好每周保持150分钟的适度锻炼,心肺功能较好的人可保持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但运动不要太晚,以免影响休息。 生活中,不少女性面临月经紊乱的困扰。伍学焱表示,排除甲亢、多囊卵巢综合征、呼吸综合征等疾病问题后,月经紊乱多因情绪和压力造成。女性心思细腻,遇事更容易“钻牛角尖”,影响到相关激素分泌,进而导致月经不规律。女性要避免长期使用含激素的化妆品;不要盲目服用减肥药或保健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等。 定点吃饭 保障肠道节律 肠道不仅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还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和免疫器官,它的节律影响全身健康。 《2018国人肠道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超过85%的人群存在肠道问题,其中主要集中于腹泻和便秘。韩国《今日亚洲》日前报道,不少人有宵夜综合征。午饭时“没有胃口”“不知道吃什么”,甚至直接跳过。但下班后突然胃口大开,不论多晚,都想吃点东西。 作息时间不规律直接破坏肠道微生物的生物钟,从而导致肥胖以及其他代谢综合征。肠道微生物的生物钟也会随着我们选择的食物和饮食规律而发生改变。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吴杰表示,肠道的节律为4~6小时。这是因为一餐食物完全排空一般需要4~6小时,胃肠道内便会产生功能性饥饿,提醒人们进食。如果饥饿时没有进食,胃肠道中分泌的消化酶或液体会损害消化道黏膜。三餐不规律让肠道无所适从,打破规律运作。一旦肠道节律被打破,就会对机体免疫力有较大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恢复的。 保持健康的肠道节律需注意规律饮食,吴杰提出两条原则。一是规律排便,临床上公认的最佳排便时间为起床后以及午餐后,要给予肠道足够时间去排便。现在年轻人出现便秘等问题,多是由于时间紧、心情紧张,排便不规律造成的。二是合理饮食,饮食要注重多样性,不要因为某种食物营养好便过量摄入。吃得有节制、不过量、营养丰富,才是合理饮食。(王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