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2 型糖尿病可 “缓解”:“六大支柱”,激活血糖调节能力

2 型糖尿病可 “缓解”:“六大支柱”,激活血糖调节能力

在大众认知中,“确诊 2 型糖尿病就意味着终身用药” 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和权威共识证实: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停用降糖药物,让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范围,实现 “糖尿病缓解”。近日,《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成人 2 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与缓解:美国生活方式医学学院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进一步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一、糖尿病缓解:有明确标准,并非 “治愈” 却能摆脱药物

糖尿病缓解是近年来内分泌领域的重点议题,并非新兴概念。早在 2021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就联合发布《糖尿病缓解专家共识》,我国也同步推出《缓解 2 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但至今仍有大量糖友未充分重视 “生活方式干预” 这一 2 型糖尿病管理的首选方案。
所谓 “糖尿病缓解”,核心是停用所有降糖药物后,血糖仍能维持正常水平,具体分为 “完全缓解” 和 “部分缓解” 两类,标准明确:
  • 完全缓解:停用降糖药后,空腹血糖<5.6 毫摩尔 / 升,且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 2-3 个月平均血糖)<5.7%,该状态持续至少 1 年;
  • 部分缓解:停用降糖药后,空腹血糖处于 5.6~6.9 毫摩尔 / 升之间,且糖化血红蛋白<6.5%,该状态持续至少 1 年。
需要注意的是,“缓解” 不等于 “治愈”,仍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血糖反弹;但这一状态已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肾病、神经病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二、《新指南》核心策略:减重 10%+“六大支柱”,激活血糖调节能力

《新指南》明确指出,2 型糖尿病与肥胖高度相关 —— 多余的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会干扰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代谢紊乱。因此,“减重超过 10%” 是实现糖尿病缓解的关键目标:体重的有效降低不仅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减轻身体炎症反应,部分患者甚至可因此达到完全缓解。
在此基础上,《新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的 “六大支柱”,覆盖饮食、运动、心理、睡眠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助力血糖管理:

1. 营养干预:吃对食物是基础

健康饮食是控制血糖的 “第一道防线”,核心是 “增加优质营养,减少无效热量”:
  • 推荐摄入: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成分的天然食物,如新鲜蔬菜(每日 300-500 克,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低糖水果(如苹果、蓝莓、柚子)、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豆类(黄豆、鹰嘴豆)、坚果种子(核桃、亚麻籽,每日 20-30 克);
  • 限制或避免:精米白面(如白米饭、白面包)、加工肉类(香肠、培根)、肥肉、油炸食品,以及糕点、甜饮料、蜜饯等超加工食品 —— 这类食物升糖快,易加重胰岛素负担。

2. 适量运动:双类运动结合,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规律运动能直接降低血糖,并长期改善胰岛素 “工作效率”,建议两种运动结合:
  •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可拆分為每周 5 天,每天 30 分钟)中高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时心率维持在 “(220 – 年龄)×60%-70%” 为宜;
  • 抗阻运动:每周至少 2-3 次,针对四肢、核心肌群的力量训练,如举哑铃、练杠铃、用弹力带训练,每次 20-30 分钟,可增强肌肉量,进一步提升血糖消耗能力。

3. 舒缓压力:避免 “应激性高血糖”

长期压力会促使体内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直接升高血糖,还可能诱发暴饮暴食、熬夜等不良习惯。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减压:
  •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正念训练,每天 10-15 分钟;
  • 遇到焦虑、紧张时,及时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散步、与家人沟通。

4. 管好睡眠:睡对时长,平衡血糖激素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打乱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激素)的分泌节奏,导致血糖波动。改善睡眠需做到:
  • 保证每天 7-9 小时睡眠,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
  •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卧室保持安静、黑暗、温度适宜(18-22℃),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屏幕。

5. 积极社交:用 “群体力量” 强化健康习惯

积极的社会联系不仅能改善情绪,还能通过 “同伴效应” 帮助坚持健康行为:
  • 多与亲友分享血糖管理心得,互相监督饮食、运动;
  • 主动参与糖尿病患者社群、兴趣小组或志愿活动,拓展社交圈,获取更多支持。

6. 避免有害物质:烟酒是血糖的 “隐形杀手”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加重糖尿病血管并发症;酒精则会干扰肝脏糖代谢,导致低血糖或高血糖(尤其空腹饮酒时)。因此:
  • 不吸烟者需坚决远离烟草(包括二手烟);
  • 有吸烟习惯者应尽快戒烟,可寻求医生或戒烟门诊帮助;
  • 饮酒需严格限制,最好滴酒不沾;若无法避免,需在血糖控制稳定时少量饮用,并计入每日总热量。

三、其他干预方式:生活方式为主,医疗手段为辅

李强教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缓解的 “基石”,但在部分情况下,医疗手段可作为补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短期强化治疗: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患者,可短期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快速将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为后续生活方式干预 “创造条件”;
  • 减重手术:针对重度肥胖(BMI≥32.5)且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减重手术(如胃旁路手术)可通过减少胃容量、改变肠道吸收,实现快速减重和血糖缓解,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证和风险。
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终身用药” 并非唯一结局。《新指南》的核心价值在于证明: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 —— 控制体重、吃对食物、规律运动、管好睡眠与情绪,部分患者完全有机会摆脱药物,实现血糖的长期稳定。关键在于尽早行动、长期坚持,并在整个过程中遵循医生指导,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方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