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平衡力:健康之基,不容忽视

平衡力:健康之基,不容忽视

你能双臂平举、单脚站立多久?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对我们平衡力的一次考验。平衡力,这一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能力,实则是衡量健康的关键指标。它虽看似平常,却需要视觉、肌肉力量和神经系统之间精密协作才能得以维持。一旦平衡力下降,其带来的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平衡力,40岁左右开始走下坡路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令人警醒。研究团队对4378名平均年龄61.2岁的参与者进行多项测试,将步速测试、椅子起坐试验和平衡测试三项总分相加,小于10分便判定为平衡力下降。在随访的2年里,933名平衡力较差的参与者至少发生了1次跌倒,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澡、进食、如厕等逐步下降,还更容易变得孤立。此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40 – 49岁成年人中,有18.2%出现平衡障碍;50 – 64岁这一比例升至33.5%;65岁以上者更是高达61.9%。而且,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的人,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4%,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65%,癌症死亡风险增加37%。

那么,究竟什么是平衡力呢?平衡力是指人体在静止或运动时,通过调节重心来维持稳定的综合能力。我们日常站立、行走、蹲起、坐下等基础动作的顺畅完成,都离不开良好的平衡力。良好的平衡力源于“3 + 1”的协同工作,即三大感觉系统提供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整合调节。三大感觉系统包括前庭系统,它位于内耳,如同感知头部位置和运动的“传感器”,能向大脑发送信号帮助调整姿势;视觉系统通过视觉感知环境,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协助我们调整姿态;躯体感觉系统涵盖皮肤、肌肉、关节和骨骼等组织,它们感知身体状态变化,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此外,神经与肌肉的协调性,也就是神经有效调动肌肉、肌肉准确执行指令的能力,也与平衡力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神经反应速度、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逐渐减退,这直接影响到了平衡力。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22年发布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居民平衡力下降的拐点出现在40岁左右。53岁的杨女士就是典型例子,近几年她明显感觉平衡力变差,单脚站立穿脱裤子时晃动加剧,快速转身经常站不稳,上下楼梯要紧握扶手才有安全感。最近,她下楼梯时没站稳踏空,导致踝关节扭伤,只能卧床休息。这不仅给她带来了身体创伤,看到女儿每天辛苦照顾她,她心理压力也很大。

平衡力下降,带来六重风险

平衡力依赖于身体多重机制的精密协作,任何干扰因素都可能引发平衡障碍,进而带来多重风险。
首先是血压血糖不稳的影响。老年人血管机能下降,久蹲后起身容易出现脑部供血不足、血压骤降的情况,伴有头晕、失衡,大大增加了跌倒风险。糖尿病患者可能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导致手脚痛觉、触觉减退,对地面或肢体接触物不敏感,影响平衡力。
脑部系统病变也是重要因素。小脑病变、脑干血栓、脑外伤等会引发脑功能障碍,造成平衡失调。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降低大脑对空间定位和身体状态的判断能力,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自身位置或判断障碍物距离,行走时容易碰撞家具或跌倒。
视听功能异常同样不可忽视。内耳负责感知身体位置变化,视觉提供环境判断。这两大系统退化或受损,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等内耳疾病,会影响人的空间定向能力;白内障会干扰视觉信息整合。视听功能降低会直接影响感觉输入和敏感度,减弱空间感知力,影响身体平衡。
肌肉储备不足也是一个原因。长期不运动会导致腿部、腹部等核心肌群力量不足,身体对重心变化的感知变迟钝,关节也易发生慢性损伤,难以维持机体平衡。
药物也可能引发失衡。某些治疗高血压、抑郁症、疼痛的药物,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导致平衡失调。
平衡力持续减弱会让身体承受多重健康风险。一是跌倒风险加剧,全球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跌倒,平衡力下降是重要诱因。由于平衡力减退、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下降,遇到外界刺激时难以及时做出反应,就会增加跌倒风险,甚至引发骨折及一系列并发症。二是关节损伤早发,平衡力下降导致运动受限,肌肉锻炼减少,对骨骼的良性刺激减弱,长此以往可能引发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软骨加速磨损及关节疾病早发。三是反应能力下降,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发现,反应速度集中体现了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反应力与平衡力之间具有相关性,锻炼平衡力可提高反应力,反之,平衡力下降会影响全身反应速度。四是认知衰退加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平衡力是预测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指标,平衡能力较差的人认知功能得分较低,并且下降速度比平衡力较好的人快1.7倍。五是血管负担加重,平衡力差的人下肢血流常不畅,迫使心脏更费力地泵血,长此以往会增加心脏负担。此外,调节平衡的自主神经失调,可引发血压波动,损伤血管内皮,危害心血管健康。六是衰老进程加速,平衡力弱可导致活动范围受限、缺乏锻炼,更易陷入“失衡 – 活动减少 – 加速衰老 – 平衡力更差”的恶性循环。

“稳定体质”,可以练出来

既然平衡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了解自己的平衡力状况呢?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自测。一是闭眼单足站立试验,两臂侧平举,两腿并拢,脚尖向前,闭眼时用习惯支撑脚站立,另一条腿屈膝,保持10秒身体不摇晃为正常。二是5米直线走测试,在直线范围内行走5米,若步态稳、步行路线基本为直线,说明平衡力正常;若身体晃动,偏离直线,则说明平衡力下降。

如果发现平衡力变差,可请医生通过检查分析引起平衡失调的原因,对症治疗。日常行动时尽量放慢动作,以防发生意外。若平衡力变差是由身体机能衰退引起的,可通过运动练出“稳定体质”,以下四招锻炼法值得推荐。
一是原地高抬腿。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抬高一侧膝盖,保持1秒,换边练习。锻炼时不要屏气,保持呼吸,可根据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抬腿停留时长。
二是双脚一字走。双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一脚向前迈出,脚跟与另一脚脚尖呈一条直线,双脚交替向前沿直线行走。若不能保持平衡,可抓住家人的手练习。
三是单腿站立。双脚打开,站立在平整地面上,双臂自然向两侧平展,前期可不闭眼,后期慢慢改为闭眼;一只脚离地10厘米左右,保持10 – 15秒,换另一只脚;左右脚做完为1组,每天练习5 – 10组。若难以保持平衡,可手扶墙壁或椅子,每天练习2 – 3组。
四是靠墙静蹲。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交叉扶肩,背部靠墙,缓慢下蹲,膝盖不要超过脚尖,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静止不动,感受膝盖周围肌肉用力,保持静蹲20秒后,缓慢站起,5 – 10次为1组,每天练习1 – 2组。老年人练习时可在身前放一把椅子,下蹲时双手轻轻扶住椅背。

除了运动锻炼,日常还应加强练脑,比如通过拼图、背诗、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提高大脑反应速度,减缓神经功能衰退,防止平衡力下降。此外,在保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适量补充全谷物、鱼类、蛋类、坚果等,也有助于保护平衡力。

平衡力是我们日常生活和运动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应重视平衡力的维护,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和保养,让健康之基更加稳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