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04 高血压治疗新视角:部分患者或可告别终身服药
在我国,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患病人数已超2亿,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受其困扰,且患者群体逐渐年轻化。一想到确诊高血压就意味着要终身服药,许多患者内心抗拒,有的拒绝服药,有的吃吃停停,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不过,近期一项新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超四成初诊高血压患者无需服药就能将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新研究为临床控压提供新依据
这项研究由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研究人员选取了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以及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中的2760名33 – 99岁参与者数据进行分析。参与者平均年龄60岁,初始血压中位数为147/87毫米汞柱,均未患心血管疾病且未使用过降压药,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范围2 – 19年)。结果显示,在未服药的情况下,42%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正常并长期保持,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4%。在最后一次血压测量时,分别有67%、43%和29%的人保持正常血压状态约4、8、12年。
目前,临床指南对高血压药物治疗较为积极。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成年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建议,确诊高血压后,应在4周内启动药物治疗。而此次研究结论直接对“高血压需终身服药治疗”这一国际共识发起了挑战。
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都不理想,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是重要原因之一。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如何用药”,对“少吃药”甚至“不吃药”关注较少。这项新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弱化了高血压的负面形象,激发患者主动控压的积极性,还能减少因用药依从性差和药物副作用带来的问题。
不用药有严格前提条件
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研究选取的人群初始确诊高血压时,超八成病情较轻,只需小幅降压就能恢复正常。而且研究期间,很多人健康状况良好,体重正常,不吸烟不饮酒,还能坚持高强度体育活动。因此,随访中超半数患者收缩压降幅超6毫米汞柱,六成患者舒张压至少降了3毫米汞柱。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人数中,与高血压相关的高达420万,不可掉以轻心。只有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患者才可考虑暂时不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升高幅度较小
根据升高幅度,高血压分为1 – 3级,级别越高越危险。高血压1级即轻度高血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为140 – 15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90 – 99毫米汞柱。确诊后4 – 12周内,高血压1级患者可先尝试生活方式干预。
风险因素未超1条
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大于55岁或女性大于65岁、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吸烟、有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男性腰围超过85厘米、女性超过80厘米。只有符合0条或1条时,才可尝试先不用药。
尚未损害重要器官
不存在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外周血管病,或冠心病、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才有机会尝试不用药。若高血压已对心、脑、眼、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必须及时药物治疗,以防病情恶化。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否满足上述条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具有“一票否决权”。特别是存在以下情况的,建议优先启动药物治疗:体重指数超过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大于4.9毫摩尔/升或总胆固醇水平超过7.2毫摩尔/升、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3 – 4期慢性肾病患者、心肾眼等靶器官已有病变、曾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等。
临床中,还有3种情况要立刻启动药物治疗:一是血压未超过140/90毫米汞柱,但大于135/85毫米汞柱的极高危心血管疾病(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靶器官有受损等)人群;二是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但小于160/100毫米汞柱的心血管疾病高危(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腹型肥胖、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人群;三是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人群。
有些患者的“高血压”可能是假的,临床需仔细鉴别。例如,“白大衣高血压”患者一看到医生血压就飙升,可居家多次测量,若血压始终小于135/85毫米汞柱即为正常;“假性高血压”可能是袖带过紧引发不适所致,建议使用臂式血压计,测前安静休息20分钟,不宜在饱餐、运动或如厕后马上测量;部分“隐匿性高血压”患者直立位时血压偏低,夜间平躺后持续高于140/90毫米汞柱,这类患者睡觉时最好将床头抬高15度。
此外,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气道受阻可引发血压骤升;长期压力过大、睡眠不足或饮食不当会使血压持续升高,消除相关诱因后可恢复正常。若无法排除干扰因素,建议去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测量24小时血压变化。若白天血压小于135/85毫米汞柱,夜晚血压小于120/70毫米汞柱,则不是高血压。
部分人群血压处于正常高值,即收缩压为120 – 139毫米汞柱、舒张压为80 – 89毫米汞柱,可视为高血压前期或临界值,这种情况多见于超重、肥胖人群,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减重、降脂,避免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
健康生活方式是控压基础
无论高血压处于哪个阶段,健康生活方式都是调控的基础。单纯依赖药物治疗,不改变生活习惯,就像舍本逐末,无法阻止疾病发展。针对非药物控压治疗,食、动、睡、情绪四部曲,强调做好这些比吃降压药更重要。
营养均衡、低钠高钾
饮食要控制总热量,减少糖、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吃蔬菜、奶制品等富含钾的食物。同时,严格戒烟,包括二手烟;限制饮酒,若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需严格戒酒。
保持运动、控好体重
高血压患者要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 – 23.9,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老年人或体弱者可选择瑜伽、八段锦、太极拳、快走、慢跑等项目,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80 – 年龄”的80%为宜。
规律作息、心情舒畅
睡眠质量、情绪波动和高血压密切相关,睡好了情绪稳定,血压也会下降。患者要保证每天至少7 – 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保持愉悦心情,可广交朋友、培养爱好、多晒太阳,学会自我减压。
专家还介绍了一种无创伤的物理降压法——体外反搏。它是利用包裹在下肢的气囊,在心脏舒张早期由下而上序贯式充气加压,将下肢、臀部的血液驱回主动脉,增加心脏血供;在心脏收缩期同步放气,降低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给机体伪造主动运动的感觉,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堪称“躺在床上的马拉松”。
受地域、季节、天气、心理状况、睡眠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血压并非稳定下降,即使是规律服药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波动,不必过于紧张。但若用药一段时间后血压仍控制不佳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建议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