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七通”养生,赶走疾病

“七通”养生,赶走疾病

通,在人体的表现是上下、左右、内外、表里、气血、阴阳互相贯通,通过经络的作用达到和谐,这就是健康。“健”字,中文的解释是强、有力;“康”字反映的就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通畅。《尔雅·释宫》曰:“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岐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路路通畅,就没病没灾。换句话说,把不通的原因和症状解除了,人就健康了。如何让人体的道路通畅无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朱抗美教授结合临床40多年经验,创立了中医“七通”养生法。

第一通:汗孔

汗孔,中医又叫玄府、鬼门,从体积上讲,它是人体内外交流的最大窗口。人能够保持较恒定的温度(37℃),汗孔功不可没。大家都有体会,天气热时大汗淋漓、汗流如注,通过出汗,就把热散发了;到冷的地方,感觉汗毛直立,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也是人体主动把“第一道防线”关闭了,让热量不能散发出去。这是多么好的“天然空调”。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该出汗时不出汗,天气一热马上进空调房,汗孔不通,汗孔不用,时间长了,就会出状况。

中医学对出汗的研究很深,比如感冒了,要分风寒还是风热。这时候,出汗与否、出汗的情况都是很重要的辨别指标,更是治疗效果的检验。风寒感冒表现为怕冷、不出汗、头痛等,可以煮一杯姜汤,趁热喝下,盖个薄被,至全身微微汗出,风寒之邪就从汗里发散出来了,感冒痊愈。风热感冒因本身有热,就会出些热汗,这时可以用些凉性又有发散的药品,如桑叶、薄荷等煮汤喝下,发散的同时清热,感冒很快就会好。有的疾病如水肿,用点发汗的方法就能把皮肤多余的水排出去,人就轻松了。汗孔通,就是调节体内温度及水分的一个重要通路。

第二通:大便

中医学认为,大便宿于大肠,是人体吸收饮食精微进行运化排出的糟粕,每天至少排一次。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有热,就会导致大便不通。大肠为六腑之一,“腑”只是个传送的器官,以“通”为用,以“通”为补,一旦积滞,不通就会成“毒”,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通大便的方法很多。比如可用“增液行舟”的方法,把大肠比作河道,粪便比作船舟,如果液体(水分)不够,船自然行不动。增液的方法,一是多喝水、喝汤,特别是夏天,更要补充水分。二是养阴润肠,此法更适合老年人。水是阴的一部分,老年人肾阴渐亏,光补充水分是不够的,需要滋阴,可以服蜂蜜水、或用生地、麦冬泡水喝。

有的人长期便秘,是因为脾胃运化之力不足,肠道蠕动不够,可以吃些促进脾胃运动的药物,比如黄芪、党参、陈皮、枳壳等。另外,再配合按摩或针灸促进肠蠕动,如按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处)、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支沟穴(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等。或者把手心搓热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注意:腹泻则逆时针方向按摩,可以止泻)。

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有的儿童患肺炎、感冒、发高烧、喉咙有痰等,可以用通大便的方法治疗。如用开塞露塞进肛门,或塞一点肥皂,大便即可通下。还有不少疾患,如妇科的盆腔炎、内科的肾病,都可以用中药灌肠的方法促进大肠蠕动,让热毒、瘀毒从大肠而出,这样的疗法已被临床广泛所用。

第三通:小便

正常人每天小便3~6次,如果小便少,甚至无尿,是很危险的。中医学认为,饮食经过胃的腐熟消化,其中的精华部分上输到脾,脾主运化,生成气血,营养全身。而一部分水液则上归于肺,由肺来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这个从“进口到出口”的过程,全赖肾的气化蒸腾作用,故“肾为水脏”。很多与排尿有关的疾病,往往要从肾去治疗。

如果水液排出过少,滞留体内,就会形成水肿,需要用一些方法促进水液排出。比如,针对发热患者,医生通常鼓励多喝水多排尿,把热毒从尿中排出。中医学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心火旺,小便自然又黄又少,甚至出血,还有尿道灼热、刺痛感等,这时可用竹叶、莲子心、黄连等苦寒泻火的药把火从尿中导出去。如果脾虚、浑身浮肿,通利小便是个好办法,可用茯苓、白术、猪苓、车前子等利尿兼健脾的中药,赤豆、玉米须等食物也不错。如果肾虚、气化不利、尿少不通,可用温肾阳、滋肾阴的药,如肉桂、黄柏、知母、菟丝子、肉苁蓉等。很多食物的利尿效果也很好,比如冬瓜、丝瓜、苦瓜、山药、海参等。慢性心衰、高血压、血管硬化的人群,一方面要少吃盐,同时还可以服用一些利尿食品,把多余的水分排出去,心脏血管的负担也会相应减轻。

第四通:月经

月经是女性在生育周期中每月发生一次的周期性阴道排血。《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中间明确提到“通”与“不通”,通了就有月经,不通了经停或经绝。

每月的“月经通”是女性健康的标志。通而不畅,则有痛经、瘀块等。不通,称为闭经,出现晦暗生斑、不孕、肥胖等。通月经有很多方法,二七(14岁左右)之女性,如果未有行经,多是肾气不足、肾精不填,可用补肾的方法。已有行经,又见不通,常有肝气郁结、肝气一滞,气不能推动血行,则血凝,可用疏肝活血法,如喝玫瑰茶,服用柴胡、川楝子等,也有气滞血瘀,可用活血通经法,益母草、蒲黄、红花都是通经要药。

有的女性月经期间穿着清凉、喝冰水、吹空调,会导致寒凝血止,表现为少腹冷痛、手足冰冷,这时可以喝姜汤,或者用艾叶、桂枝煮水泡脚,起到祛寒行经的作用。有的女性爱吃火锅、烧烤,而致内热蕴结,郁久化火,煎熬成瘀,表现为面色黧黑、痤疮频发、月经量少,可以用凉血化瘀之法,大生地、丹参、赤芍等都是临床常用药。有的女性月经不能按时而下是因为气血亏虚,“库存”不足,无以下降。这类女性或因疾病消耗而致,或因过度节食减肥导致精血亏虚,这类人群应补其不足,常吃赤豆、红枣之品补益,让精血生化有源。

第五通:血脉

新闻中经常见到“猝死”的消息,这往往与血脉不通有关。血脉通有三个关键因素。1.心脏强壮。心脏就像机器的动力泵,一刻不停地搏动,生命才有活力。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疾患,会致使血脉不通、梗塞、静止。2.脉管的弹性、活力。血在脉中运行,除了心脏的推动作用,脉管也在有规律地搏动,“推波助澜”。随着年龄增长,脉管弹性越来越弱,管壁硬化,甚至脆化破裂。这时血的运行就有问题,或者运行欠畅,或者溢出脉外,造成种种“阻”“塞”等情况。3.血液的质量。血是运行于脉中的赤色液体,正常情况下血是清的,如果血变“稠”变“浊”了,也就流不动了。一般受寒会使血液变稠,这时要用温通法助血脉通,如洗热水澡、泡温泉,用艾叶、桂枝煎水泡脚等。

中医有句话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内阻,可以表现为面色发暗、唇舌色暗、舌下络脉紫、浑身各处疼痛等,平时可以常喝玫瑰花茶、三七粉、黑木耳汤、山楂水等。

第六通:五官九窍

人体内部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有一个部分不容轻视,那就是孔窍。根据中医学“脏藏于内,象形于外”理论,与外界关联的每个窍,都与内脏有关联。

心开窍于舌。舌头的颜色、形状、动态和心脏密切相关。如心火旺,舌头颜色就会暗红;心脉梗阻,舌头会变成紫暗色,有瘀斑,有舌麻木感、僵硬感;中风后的病人,舌头还会歪斜。

肺开窍于鼻。风寒犯肺,会出现鼻塞、流清涕;风热犯肺,会流黄涕;肺气不足,会有喘息、憋闷感;痰热壅肺,会有鼻翼煽动等症状。

脾开窍于口。脾气虚则口味淡;脾有湿热,口中发腻,或有苦味、甜味;脾有火,口会发苦、泛酸。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气虚,会出现耳鸣;肾阳虚,则大便溏泄、小便不利或水肿,或者有脱肛;肾阴虚,则大便秘结、尿少、遗精等。

肝开窍于目。肝火旺,则双目红;肝血虚,则目干眼涩。

另外,中医学认为,这些孔窍还会分泌液体,这些液体也与孔窍有对应。例如,心在液为汗,所以心阳虚脱的人会冷汗淋漓,心火旺的人会出大汗、热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唾,肾在液为涎(口水)。

第七通:经络、穴位

经络,是中医学的特有结构。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通过经络贯通,流注气血,输送营养。人体有十五条络,十二条正经,八条奇经。人体正前面叫任脉,是阴脉,主血;背后脊柱正中的一条叫督脉,是阳脉,主气。一旦经络之间不通,体表就会有异常,如“阿是穴”,即指哪里经络不通了,哪里就会疼痛。这时,针灸或推拿按准这个地方,刺激到通畅,“不通”就会有所改善,起到治疗作用。

通经络助养生有几个穴位值得关注,推荐给大家,日常不妨经常按摩保健。

1.百会穴:头顶处,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2.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

3.足三里穴: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

4.关元穴:在腹部脐下3寸处。

5.三阴交穴:位于脚内踝尖上3寸处,胫骨内侧面后缘。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