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认为:抗心衰,每阶段都有方

中医认为:抗心衰,每阶段都有方

中国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5岁以上居民中,至少有1370万心力衰竭患者。尽管给予标准化治疗,预后仍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34%,同恶性肿瘤相当。因此,改善心衰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成为治疗的重要目标,中医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长期容量和(或)压力负荷过重,导致心肌功能失常。诱因一般有感染、心律失常、长期高血压、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输液过多或过快、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等。慢性心力衰竭是进展性疾病,早期症状表现较轻,不会感到不适,随着病变加重,表现出工作和劳动耐力下降,症状有乏力、气短、疲倦、头晕、心悸,遇劳加重,严重时出现少尿、水肿、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夜间端坐呼吸、咳痰咯血,终末期出现胸水、腹水、休克、猝死。

中医关于心衰病的症状载自《黄帝内经》,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曰:“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其支饮和心水的症状与心力衰竭相似。《诸病源候论》记载:“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或恐惧忧迫,另心气虚”,指出外感或精神刺激等因素会导致心气虚。因此,传统医学将心衰的病因病机归为内外相因,内因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老体衰,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疫毒之邪。

“心衰虽然病机复杂,总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虚、血瘀、水湿、痰饮”,陈波认为,这是脏腑病变的结果,主要治法为补气、滋阴、温阳、固脱、活血、利水、蠲饮(读音为juānyǐn,属于痰饮一类的疾病,主要指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或痰液,停留体内出现的一些病症)、泻肺等。根据临床与药理研究,已知具有强心抗心衰作用的中药有人参、三七、川乌、女贞子、木通、五味子、玉竹、龙葵、仙鹤草、玄参、陈皮、附子、细辛、鹿茸、蟾酥、麝香等;中成药有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补益强芯片等。

陈波表示,心力衰竭病情复杂,虚实兼挟,要根据不同体质、疾病的不同期辨证谴方。通常情况下,以中药汤剂先进行一段时间治疗,病情稳定后做成膏方或水丸继续巩固疗效。轻度心衰单用中药加强基础病治疗,中重度患者中西医联合治疗。出现喘息、咳嗽、夜间呼吸困难等肺瘀血、肺水肿症状,应急则治其标,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射干麻黄汤、苓桂术甘汤加具有活血利水双重功效的药物(淮牛膝、益母草等)泻肺行水、下气平喘、引血下行;出现短气喘促、端坐不得卧、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少尿水肿、胸腔腹腔积水等心肾阳虚、水饮泛滥重症,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出现大汗淋漓、阳气欲脱症状时,应急服独参汤、参附龙牡汤或静脉输注生脉、参麦、参附注射液急救;久病不愈者,依据络病理论,可活用通络药(疗冠心病公认的中药),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药理和循证研究证明,中药在心衰治疗方面具有增加能量供给、改善血流动力学、延缓心室重构多靶点作用;中药经过配伍,利水不伤阴,可减轻或避免利尿药导致的离子紊乱。

“失眠、压抑、焦虑在心衰中很常见,对心衰治疗效果及预后不利”,陈波说,西医学称“双心疾病”,焦虑、抑郁会加重心衰,故要重视,中医在调神方面很有优势。除了做心理疏导,用药时轻症加酸枣仁、合欢花、首乌藤、柏子仁、茯神等养心安神之品,重症加龙齿、磁石、远志、琥珀、朱砂等重镇安神。

除了药物摄入,中医在非药物治疗心衰上也有方法,常用针灸、推拿。比如,针刺足三里、心俞、内关、厥阴、膻中、神门等穴位,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心衰患者症状。《神灸经论》中述:“灸者温暖经络,宣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艾灸同样具有一定功效,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以皮肤温热而不灼痛为度,在改善毛细血管功能、调节气血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推拿也有辅助作用,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进行推拿,促进血液流通、改善精神状态。

中医治病十分重视“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的理念。陈波提醒,患者要时刻关注自身健康情况,有高血压、糖尿病、风湿、肥胖等问题,要及早控制以防累及心脏。如出现心前区憋闷疼痛、呼吸困难、乏力、咳血、下肢水肿等心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心衰患者日常要控制感染,积极治疗贫血,控制好血压、避免用错药和擅自停药,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和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最后,陈波给心衰患者推荐了两个食疗方:1.粳米100克、白茯苓粉15克,一起放进锅内,加水500毫升,用大火烧沸后,转用慢火炖至米烂成粥。每天两次,早晚餐食用。2.黄芪16克、粳米32克,用200毫升水煎黄芪至100毫升,去渣取汁,加水300毫升与粳米同煮至米粒开花,米汤变稠即可,早晚各温服一剂。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