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关于慢性病,您有足够了解吗?

关于慢性病,您有足够了解吗?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慢性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慢性病已成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制约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的重要因素。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慢性病,是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问题。

慢性病严重影响生命健康质量

慢性病是指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具备传染性的疾病,它“潜伏期”较长,得病时间不确定,主要包括四大类: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胃癌、肺癌、肝癌等恶性病质慢性病;慢阻肺、肺气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指出,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市民赵女士有着多年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史,每到秋冬季节转换时期,随着气温的降低,她的病症都会出现加重的情况。“血压、血糖一到这个时候就开始上升,不仅身体上难受,还让家人担心,真是太‘遭罪’了。”谈起自己的患病经历时,赵女士苦不堪言。

相关专家指出,慢性病由于病程长、迁延不愈,很容易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例如,肢体活动受限、失眠、语言不利,脏器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产生悲观、抑郁等情绪,严重时还会反过来影响慢性病的治疗。例如,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就是普通人的3到5倍。

除了身心上的痛苦,慢性病还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我国慢性病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的照护成本、医疗保险成本等,慢性病正在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家庭的最大公共卫生问题。

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可预防的慢性病发病、死亡和残疾,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全生命周期健康,已然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慢性病低龄化趋势不容小觑

“慢性病?那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得的吧!”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一提起慢性病,很多市民都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而事实真的如大家所想那样吗?记者在走访我市某大型三甲医院时看到,在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病相关诊室候诊或就诊的患者中,出现了许多年轻人甚至是青少年的身影。

“很多慢性病是先天性的,后天的很多因素也能够很快导致慢性病的出现。”该医院的一位大夫这样告诉记者,年轻患者的增多,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出现,使慢性病低龄化的趋势更加不容小觑。

综合而言,目前慢性病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对于当下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多使用煎炸炒等烹调方式,食材种类较为单一且不够新鲜,食物中往往加入很多油、盐或糖;二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大量吸烟和饮酒,以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长此以往损害了身体健康;三是缺乏足够的运动,体力活动不足带来的超重、肥胖、血脂异常是多种慢性病的形成原因。

与成人相同,膳食不均衡、久坐不运动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引发青少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加上父母的溺爱,青少年大量摄入高脂肪含量、高胆固醇、高含糖量的食品,再加上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小胖墩”越来越多,造成慢性病患儿的数量也日益增多。

从思想认识上重视,从生活方式上矫正,保持合理膳食,养成运动习惯,才能有效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专家认为,预防和缓解慢性病的最好方法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首先要均衡营养、合理膳食,坚持食物多样的原则,维持健康体重,多吃蔬菜、奶类和大豆,少盐少油;其次要作息规律,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最大限度降低烟酒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再次要锻炼身体,动静结合,走出“舒适圈”,拥抱大自然,在运动中舒展身心,提高身体免疫力和综合素质。

“互联网+”助力慢性病健康管理

如何做好慢性病健康管理,既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也是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重点难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可穿戴设备、慢性病管理APP、在线医疗等互联网工具和技术的兴起,慢性病健康管理从线下发展到线上,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给患者带来更多便利,也进一步促进了慢性病健康管理有序发展。

“自从佩戴了智能手表,我随时随刻都能够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且手表也和我女儿的手机连在一起,如果我有什么突发状况,她也会第一时间发现和采取应对措施。”家住锦江区的刘先生近段时间里逢人就展示自己手上戴的某品牌智能手表。一直以来,刘先生的心脏状况不是很好,女儿为了他的健康着想,为他购买了一块某品牌的智能手表,对他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女儿女婿平时工作都忙,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可以通过网络反馈给他们,让他们放心了不少。”刘先生表示。

近年来,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平台层出不穷,通过疾病管理、疾病教育和患者支持等服务,帮助患者实现在家自主管理;“互联网+医疗”探索线上问诊、医药电商配送等新模式,形成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数字医疗综合解决方案;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收集患者的健康数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风险模型,为医生提供诊断数据支撑……相比传统慢性病管理方式,“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可以实现分级诊疗、提高依从性、降低就诊门槛、优化医疗诊断,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017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就提出,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2020年,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专家指出,随着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完善,“互联网+慢性病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发展方兴未艾,应当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形成打通全产业链条的合力,推动相关领域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使“互联网+慢性病健康管理”在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助力建设健康中国上大展作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