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健康老去迈过四道坎

健康老去迈过四道坎

有人说,健康地老去是一种幸福。然而随着年龄增长,难免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近期,《中华医学杂志》刊文指出,当前我国老年人群存在生理健康水平下降、功能状态受损、营养不足、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显著等健康问题。(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主任医师  吕继辉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  姜 娟)

免疫力下降,多病共存

随着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对呼吸道传染病更为易感。老年人群新冠肺炎的患病率、重症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析7.2万病例发现,死亡病例中60岁及以上的人群占81%。“衰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免疫力下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姜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相对年轻人,老年人发生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北京老年医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吕继辉强调,除了传染病易感,老年人大都有慢病,感染后出现重症的概率更高、预后更差。数据显示,1/3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慢病,1/5的老年人患有三种以上慢病。
两位专家表示,面对传染病,老年人更应注重预防: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肺炎疫苗等;平时做好保暖;外出时做好防护,少聚集、勤洗手;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在管理慢病方面:一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慢病风险,包括健康饮食、规律睡眠、戒烟戒酒、避免久坐等;二是得了病早治疗、早康复,尤其是用药管理要科学。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的患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等情况规范用药。

失能失智多,难以自理

“失能”和“失智”分别指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和认知功能受损。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5年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占比为18.3%。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其中失智有1500万。最值得重视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失智老年人中有900多万患该病。此外,还有帕金森、视力和听力受损等,都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失能失智的发病率和年龄成正比。”吕继辉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失能失智的人会越来越多,成为很多老年人早逝的重要原因,将给很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针对失能失智问题,早防、早治和早期康复非常重要。早防可以最大程度延缓失能失智;早期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失能失智后遗症的可能;早期康复有助于延缓失能失智的发展。有研究显示,年轻时尽可能避免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晚年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会降低30%~40%。姜娟提醒,有阿尔茨海默病家族史的人群,年轻时就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运动和积极社交,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认知功能下降。老年人可以通过学习一门新语言、绘画和书法等锻炼大脑,当出现生活能力下降和记忆力变化时尽早就医。

营养状况差,虚弱跌倒

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2.6%,贫血患病率为20.6%,维生素D缺乏率为70.3%。老年人更是成为虚弱和跌倒的高风险人群。我国老年人虚弱患病率高达9.9%,且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而跌倒已成为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死亡率为81.14/10万。

两位专家表示,解决老年人营养问题要根据原因针对性干预,目前造成老年人营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饮食不当。不少老人认为“有钱难买老来瘦”,还有很多老人为了严控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过度节食或偏好素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贫血等问题。吕继辉建议,老年人尽量通过运动和药物等科学方式来解决一些指标超标的问题,不要为了指标一点荤腥都不敢吃。医生并不主张75岁以上老年人通过减肥来控制慢病。

2.消化功能减退。如慢性胃病、胃肠道功能紊乱和便秘,导致老年人吃得多,但消化吸收不好。吕继辉建议这类人群要及时找医生诊治胃肠道疾病,尤其是便秘问题,增进消化功能。

3.牙口不好。不少老人没有及时处理口腔问题,导致咀嚼能力下降。建议出现牙齿缺损要及时处理。

4.疾病消耗。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都会导致营养不良。姜娟提醒,老年人肉、蛋、奶、蔬菜、水果都得吃,尤其是疾病期,营养充足才能更好地控制疾病。如果最近半年体重下降超过原有体重的5%,提示可能有营养问题。

老年人骨量流失比较明显,需要更多的钙和维生素D,再加上老年人身体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吃得也较少,普遍存在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情况。 姜娟提醒:“老年人要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饮食和药物来补充维生素D,注意不可过量,否则不利健康。”

心理负担大,焦虑抑郁

老年人退休后心理会发生重大变化,对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自我感受普遍存在落差,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常面对更频繁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等)。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2.2%,农村高于城市。60~69岁人群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22.3%,70~79岁为25%,80岁及以上为30.3%。

“我国老年人心理问题识别率和有效治疗率较低。”吕继辉表示,大部分老人不觉得这是问题,或不好意思看病。还有些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会表现为心慌、便秘、头疼等躯体症状,更加隐蔽。有一位60多岁的患者让吕继辉印象深刻,该患者觉得心慌、胸闷,经常半夜难受得要窒息,短短十几天就呼叫了5次“120”,但到医院做心电图、冠脉造影都没发现问题。后来,吕继辉评估发现,该患者是抑郁焦虑,经过治疗,心慌、胸闷等都消失了。

姜娟表示,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成因复杂,退休、长期慢病、身体功能受损、老伴离世等都为老年人增加了很多心理负担,尤其在农村地区,空巢问题突出,老年人常常因经济状况和家庭因素出现“空巢综合征”。这些都提醒我们,必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卫生问题。一方面,老年人自身要积极调整心态,若发现心情起伏较大,或对之前感兴趣的事物突然不感兴趣了,要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应主动就医。另一方面,家人要多关心老年人,及早发现一些苗头,在老人性格出现很大反差,或总觉得身体不舒服时,及时带其就医。即使没有这些情况,也应定期做心理健康体检,评估精神卫生状况。

“健康老龄化,不是说要完全没病,也可以是带病健康生存。”两位专家表示,没有急性期疾病,将慢病或肿瘤控制得很好,身体功能还不错,生活质量有一定保障,这就是健康老龄化。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我国老年人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 面对诸多健康困扰,除了遵医嘱规范治疗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1.“服老”。人到老年,反应速度、视力、听力等都会逐渐下降,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即使未患病,也不要逞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减少意外发生。

2.健康生活。包括科学饮食、坚持运动、充分休息等。

3.保持积极的心态。老年人只有坦然面对衰老,才能更好地解决或减少疾病困扰。(来源:生命时报  作者:张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