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疗效是中医药永葆生命力的根本

疗效是中医药永葆生命力的根本

历史在前进,中医要发展,仍需以辨证为基石,并以疗效为导向,方可推动中医药的前进,而临床疗效是中医永葆生命力的根本。

要求得确切的疗效,需要凭着自己的技术能力,通过四诊所取得的信息,进行辨证分型,确定病证,再拟定治法方药,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做到“多一味必见多余,少一味不足立彰”。

必须以有组织的形式进行大病种研究,组建团队开展临床治疗,以大数据来总结每个病种的发展演变规律,求得相对统一的治疗规则,彰显中医疗效。

中医是以多元思维去辨证论治的,如何将微妙的中医药理论阐释清楚,需要用现代科技去研究,所以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现在需要携手发力。

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更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当前举国上下正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十六字的要求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南阳考察,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其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既充分肯定中医药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又对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和根本遵循。笔者认为,首先要保证中医药确切的临床疗效,方能基于疗效阐释原理。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打开中国历史,中医药发展史便始终并存和贯穿其中,疗效是中医药临床的试金石。中医药学也通过其疗效充分展示了它是一门围绕人的生命健康的医学科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学是以疗效去解救人们所发生的各种不同疾病,并延传千年而不衰。今天,中医药学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当更好地做好诊疗工作,方无愧于党和人民对中医的期望。如此应当心无旁骛做好临床,提高疗效乃为本职要求。为求得确切的疗效,需要通过几个程序方可取得,要凭着自己的技术能力,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取得的信息,进行辨证分型,以自己的判断力确定病证,再拟定论治方法和方药组合,要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做到“多一味必见多余,少一味不足立彰”以达到确切疗效的境界。

所谓辨证论治,是中医处理人体疾病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但是要看到辨证有严密的逻辑,论治有严格的规定,不是可以任意施为的。所以我认为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和根本。但从实践中单以辨证思维对复杂疾病往往又难以破解,因此近代有识的老中医为提高中医辨证思维将《矛盾论》作为启发,大大提升了诊疗水平。我以为唯物辩证法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精髓,学好《矛盾论》可以帮助我们在观察和研究问题时避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矛盾论》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由此深感中医辨证思维正需要有辩证的思维和哲学的考量。历史在前进,中医要发展,仍需以辨证为基石,并以疗效为导向,方可推动中医药的前进,而临床疗效是中医永葆生命力的根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中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论述,明确界定了它的科学属性,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科学研判了中医药工作所处的历史机遇期,进一步指明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实践路径,并立法来保护中医药,所以我们从业者一定要下功夫做好临床,用疗效来回报。

当下对中医临床疗效出现认知扭曲

时代向前发展,科学在不断进步。自然科学的发展往往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下中医药行业中对临床疗效的认识发生偏差,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失自信。对事业的追求,首先要立足于对本职工作的自信,自信对于从事中医药行业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自信就很难做到立业。既然今天身居其中,对本专业就需加深认识,中医药学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与西方医学科学不同,中医药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出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的鲜明特征。由此要有文化的自信、精神的支撑、坚定的信念,才有决心做好中医临床,彰显自我价值。而今天中医药从业者为什么出现不自信,主要在于主观认识和价值取向出现问题。所以在行动上就容易出现偏离,既有急功近利,又有自卑、怀疑和胆怯,很难在疗效上下功夫,这种有失自信,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偏离定位。中医药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必须要脚踏实地去做,因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是根本。按照时代要求,传承发展中医药首先要在疗效上下功夫,具体要看到临床医生的应对能力。如从人才队伍来看,有实力的人才出现短板、断层的情况较为明显,加之定位偏离,对中医临床重视不足,通常以西医检查诊断为标准,以微观替代宏观,不加中医考量即取用方药进行治疗,这样既看不出中医药的疗效,又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所以这样不中不西的模式,需要下功夫去解决。改变定位,加强中医思维模式,让中医姓“中”,坚守临床阵地,让疗效回归。

三是修炼少力。加强自我修炼是本职要求,但为什么出现少力,既有主观少力,也有客观问题,在技术能力上要靠自己的修炼,而组织上关怀也非常重要。所以在体制上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是物质变精神。当然精神是第一位,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自我认识,对组织领导来说在这方面需要下功夫补短板,为疗效发力。而我们从医者要“知足常乐,知止无忧”,不为外物所困,才能坦坦荡荡,顶天立地。那就一定会努力提高技能,做好健康服务。

传承发展要在疗效上下功夫

中医药发展要用疗效来说话,因为疗效是中医生命之本。反复强调在疗效上下功夫,是因为现在临床上没有真正显示出中医的疗效,中医在临床治疗中疗效发挥不够充分,不够到位。要真正提高中医药疗效,我认为应从四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提高认识,有了认识,才会下决心去解决。因为疗效不是讲一下就得到解决,对从业者必须要有“三牛精神”: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甘做孺子牛;奋勇争先,创新发展,甘做拓荒牛;久经锻炼,艰苦奋斗,甘做老黄牛。当下中医在临床多病种中富有经验者显见不足,即使有引领者,也需要时间培养,如从人才层次来说,首先要有一支会看病,能看好病且数量可观的中医队伍。现在看来,需要加快培养,不能等闲视之。

第二,在疗效上下功夫,要以问题为导向,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亟待解决。当下是一个不中不西的局面,让中医疗效出现扭曲。为此我们要深刻地思考一下,有中有西是我国独有,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强调西医学习中医,政策和位置摆得非常清楚,如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就是“西学中”的典范,真正为业界争光。而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力量,真正彰显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让社会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在疗效上下功夫,就要以“宜中则中,宜西则西,能中不西”的战略思想去行动,这样方能看出中医的真正疗效和中西医各自优势。这里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也可说是下功夫的重要一环。

第三,在下功夫上需要做好组织工作。因为中医临床是个体化治疗,是以自己的技术水平去认识疾病,对缺少经验者往往难以辨识和开方治疗。因此使一些已经学习几年的同学仍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所以现在强化师承教育,是补中医药高等教育短板的有效措施。当然还要看到当下富有经验者总体又显不足,特别中医分科过细,对疾病的认识欠于全面,辨证思维限于专科,而大内科更显后继少人,对大病种则难以做到经验的总结和统筹方案,同时现在对疗效是有“双重”要求,所以从业者更要加倍努力提高技术以解难题。为此必须以有组织的形式进行大病种研究,组建团队开展临床治疗,积累经验,以大数据来总结每个病种的发展演变规律,求得相对统一的治疗规则,彰显中医疗效。中医是以多元思维去辨证论治的,如何将微妙的中医药理论阐释清楚,需要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去研究,所以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有效机制,现在需要携手发力。

在中医药行业中要多关注专家智慧作用,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当下在学术上要开展质量优先、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这样的汇聚能有效提供智力支持和经验交流,有助于问题的破解和疗效的提高。

第四,要在聚集人才上下功夫。人才的培养国家早已重视,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以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不过要看到还有不少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没有进入公立医疗机构,而是选择了创业,用学到的知识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做中医临床,有的很有影响力,他们所取得疗效体现了中医药真正的疗效。如今这支队伍,需要国家政策去关心和扶持,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自我提高,更好地为健康中国服务,这同样是让中医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有效举措。

针对当前出现的不中不西,临床上无法显示中医真正疗效的现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疗效为标的,认清疗效扭曲的根源,从以上四个方面下功夫,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方能从理论的高度去讲清说明。进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时代活力,更好地让其传承发展,永葆生机。(国医大师 徐经世)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