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入选非遗十周年 中医针灸再出发

入选非遗十周年 中医针灸再出发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通过“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为保护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邀请在中医针灸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曾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专家畅谈中医针灸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景向红主持座谈会开幕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把中医针灸继承好 发展好 利用好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丰富了中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其在2010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中国针灸学会作为“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组织开展各项海内外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大力推进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工作,积极承担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提高中医针灸的认知度,保护针灸流派的多样性,促进中医针灸国际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希望我们能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切实把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为服务民众健康作出应有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欧阳波:

让更多群众感受体会中医针灸文化

中医药学是医学和文化并重的学科,其文化属性在医学属性的基础上展现出了特殊价值,这样的价值也决定了中医类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医药学流传至今依然广泛使用,且有良好疗效,其本身就是守正创新、取其精华的过程,流传下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医学由于和人息息相关,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积累很多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及心理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会在医学中体现。因此中医学的文化价值具有独特性和广博性。

“中医针灸”非遗项目要研究和传播并举。如何使非遗传播的学术专业内容让更广大的群众认识理解,如何把非遗的知识和文化内涵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体会到,并在传播中得到认可,是我们要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推广针灸应国内和国外并重。近年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针灸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而中医药具有原创科学的价值,已经在183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和使用,是一个伟大宝库,值得深入挖掘和推广,更好造福人类。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综合处副处长魏波:

中医针灸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传统医药也是非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非常重视“中医针灸”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有137项,传承人有132个,针灸方面,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目前有5个。2012年以来,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在中医药支持中共投入1.13亿元。今年7月25日,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成立了中医药非遗协调委员会和中医药委员会。

2010年申遗成功以来,中医针灸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认可的里程碑。近年来,中医针灸的影响力显著提高,中医针灸的传承振兴使其成为中国非遗保护成果的典型代表,并作为文化使者走向了国外,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国家级非遗“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从豁:

针灸事业需要更多人参与和发扬

我从抗美援朝战争任军医时期便开始从事针灸工作,中医针灸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对针灸的热爱所以我愿意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扬中医针灸,在临床中敢于用针灸,想办法发挥针灸的有效作用。

针灸在世界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1964年我去法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每天针灸的门诊量有一二百人,当地人觉得这样的治疗方法新鲜又有效。

希望我们的针灸事业有更多人去参与、宣传和发扬,希望每一个中医人做出最大的努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党委书记王笑频:

聚焦传承发展创新 传好中医针灸“接力棒”

当年提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还存在一定争议。后经反复讨论,申遗工作从“中医药”改成“中医针灸”,因为针灸是中医药的针灸,是中医理论下的针刺疗法。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对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振奋作用,让古老的医学走向了世界殿堂,而且赋予了中医针灸新的含义——进入名录,继续为人类健康做贡献。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在国内外社会产生了一系列非常好的影响力。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在京联合发布,我国两部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中国香港卫生署,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香港博爱医院一起开展中医针灸戒烟的活动,在国际平台上参与公共卫生与防治意义极大。2018年藏医药浴法在申遗过程中吸取了中医针灸申遗的经验,也很快申请成功。这体现了一个重大事件对整个行业的带动和联动性。

聚焦传承,给年轻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发展创新,在新的科技信息化的手段下,对中医药进行现代诠释和全新定位,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针灸科是广安门医院的优势和重点学科,也有着非常多的人才财富,我们会把接力棒更好地传下去。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铃:

守正创新 实现文化复兴

我之前在原文化部非遗保护中心工作,见证了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清单的建立,以及中医针灸国际地位的全面确立。我从13岁到16岁跟叔叔做赤脚医生,这段经历使我对中医的典籍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对相关世界公约有所研究,这样的缘故开始了“中医针灸”非遗的申报。

从某一方面讲,中国传统中流传数千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部分遗忘,但这却是我们中医药文化延续的基础。现在中医药已经进校园,知识库有所增加,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认识方面进行修正。

今天关于文化的顶层设计,是在我们千百年来的思维逻辑的建构。我们要深入反思,“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比如认真思考中医针灸是否真正传承了精髓,创新的前提是守正。所以不能被外在形式的丰富多彩所迷惑,要回到内涵,真正培根铸魂,实现文化复兴。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常务副经理、副总编辑宋春生:

“中国图书走出去”助力宣传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来之不易,过程也十分紧张,是我们中医药走出去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抓手中的抓手,所以意义非凡。这也成为中医药保护项目中非常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和示范,应该很好地宣传和推广。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项目中,有两项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和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医针灸非遗丛书中有两本书刚好在国家对外出版图书计划中。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积极配合项目组的工作,借助申遗成功十周年更好地推广和宣传中医针灸。

国家级非遗“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贺普仁之子贺林:

传承针灸学术精华是责任和义务

座谈会使我深深感到守正创新对针灸临床的意义。比如我们现在临床上大力推广的火针技术,是十年前在中国针灸学会的统领下,一起参与制定火针技术规范操作的国家标准。通过这十年的努力,火针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普及到了很多地区。所以在传承过程中我深刻地感觉到,把上一代针灸前辈在临床中的学术精华如何传承下来,继续下去,对我们来说是责任和义务。希望进一步支持临床工作,使非遗技术守正创新,不断传承下去。同时,针灸传承要加强学术流派研究。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麻颖:

融入顶层设计 加强平台建设 培养专家团队

“中医针灸”申遗及之后的传承保护,有三个工作非常重要。

一是总体设计非常重要。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个部委,从国内到国际,总体安排设计都非常重要。如何把中医针灸保护工作和国家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如何把行业专家的经验结合起来,从国家管理层面的总体设计体现中医药的传承与保护。

二是机构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中医针灸申遗的时候,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和中国针灸学会联合起来,调动了很多专家,为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智力,这些支撑非常重要。

三是专家团队的作用非常重要。十年前申遗时的专家团队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些年来我们后继有人,年轻同志也能够传承下来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今后工作的开展要考虑两点:一是四位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和推广工作。从国家层面和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方面,包括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工作室建设等方面,出台一些能够利于学术传承发展的政策。

二是为学术带头人、学术传承人的课题研究提供的各项支撑保障。从可持续性角度来说,应该从体制机制、政策投入上有更多的全面考虑。

国家级非遗“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的意义与收获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意义重大。一是历史意义:让国际社会认识了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奠定了中医药的地位。二是学术意义: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实践理论的精华之一,有独创优势的学术地位。三是传播意义:促进了中医药走进世界,扩大了国际影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主要收获有三点:一是更加注重、珍惜、学习、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特别是中医药、中医针灸文化。二是更加注重传承精华,在文献中保护发展精华,这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三是更加注重保护利用,积极申报国际标准,加强与ISO的联系,把握标准制定主导权,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更加注重传承人的培养、项目的发掘和理论的实践,为健康中国建设作贡献。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孙永章:

推动中医针灸在各科的使用

“中医针灸”申遗十年不容易,申遗工作在业界是大事,在整个社会上如何受到各界更多关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是我们下一步要积极推动的地方。把“中医针灸”申遗的情况上升到文化层面,在社会上进行推广,是我们要思考的,至少要号召我们学习中医的人都能来用针灸。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与大家一起借助十周年的契机,进一步推动针灸在各科的使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也会积极推动中医申遗方面的工作,希望中医更多的适宜技术能够进入世界各国,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通过这样的形式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医史专家李经纬:

继承先辈精神 传承发展针灸

中医针灸十年来传承保护研究的工作非常成功,成果显著。我一辈子都在研究医学史,对针灸的发展也倾注了一点心血。近现代我们针灸同仁应该学习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也是第一届针灸所所长朱琏同志的创新精神和他对针灸的贡献。他对针灸的奔走呼号对中医药发展非常重要,这种拼搏创造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同时我建议成立针灸器械改进研究室,推动针灸器具的创新与现代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

加强文物古籍整理 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

针灸文物和针灸古籍是针灸过去辉煌的标志以及未来发展的路标,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保存量最多的国家。但遗憾的是,我们对这方面家底却不清楚。

我们有责任把中医针灸保护好、发扬好,给后人留下一笔实实在在的财富。而我们的研究平台在世界上还相对落后,很难做出更多原创性的东西。要吸取国外学术研究的先进经验,做好平台基础建设,用更多精力去做具有原创性价值的研究。从文物、文献的保护和传承,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以及专业研究水平的提升角度,基础平台的建设意义重大。要重视中医药的文物和古籍,特别是重要善本的普查。这不仅是中医针灸保护传承的标志性成果,也为学术创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程氏针灸”学术传承人杨金生:

“中医针灸”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创新

十年来,我们课题组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协等单位的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课题,我们不仅对中医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医源、医道、医理、医术、医德五大核心内容和医案、医脉、医绩、医言、医评整理研究五大基本内容的十个模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从文化的视角,对针灸非遗项目从中医针灸、传承精粹、经穴内涵、文化养生和代表流派五个方面,进行了客观的解读,出版中医针灸传承保护丛书,以期能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些工作让我们真正懂得非遗传承保护的核心要义,一是要原汁原味保护,为人类留住时代印迹,重在守正;二是要在保护中再创造,为社会进步所发展利用,重在创新;三是要弘扬文化智慧,为未来启迪原创思维,重在精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孟庆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潘桂娟、针灸研究所文献理论研究室主任赵京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原副院长吴中朝,“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程莘农之孙程凯等专家也在会上发表了建议。(本报记者 朱蕗鋆整理)

背景资料

中医针灸成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典范

“中医针灸”非遗传承保护项目负责人王莹莹主任医师介绍:2006年,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联合申报的 “针灸”项目列为其中之一,为“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我们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保护原则,结合传统医药中医针灸的学科特色,联合陕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和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等传承人单位,开展了中医药非遗项目评定标准研究、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表述、代表性传承人学术特点以及流派代表等研究。

该项目整理了中医针灸非遗项目、主要流派和代表性人物的资料,并采集其口述历史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具有重要的针灸史料价值;按照《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标准》,结合中医药学科特色,开展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审定要点研究,形成了历史渊源、传承脉络、技艺特征、地域特色、原创价值等五方面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方法,可为中医药行业评定和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依据;开展了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表述、代表性传承人学术特点以及流派代表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和针灸保护模式;从文化的视角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出版中医针灸非遗丛书等相关著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中医针灸,提升针灸学术影响力;开展多形式、多角度的中医针灸文化传播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好、利用好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