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做个“有心”人,胃癌远离你

做个“有心”人,胃癌远离你

我国是胃癌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中的40%都在中国。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我国全年胃癌发病人数约为67.9万,因胃癌而死亡总人数约为49.8万,仅次于肺癌。面对如此劲敌,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教授田艳涛表示,想远离胃癌,可以做到五件事。

 

1.有家族史要“留心”。患有慢性胃病以及家中直系亲属患胃癌的人发病风险较高,应该早做预防,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如果发现了胃部病变,应遵医嘱缩短检查频率。此外,上世纪50年代,英国有研究指出A型血与胃癌有关,此后多项研究也发现,与O型血相比,A型血发生胃癌的风险要高出20%。面对这些高危因素,生活中应有所警惕,做好常规体检和预防。

2.做胃镜别“担心”。在胃癌的早期诊断中,胃镜检查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检查之一。然而,很多人一提到胃镜,就心生畏惧,认为胃镜是一项特别难受的检查,这也导致胃癌早期的筛查率不高,甚至有不少患者耽误了治疗。对此,田艳涛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胃镜检查已经有了很多改良,包括无痛胃镜、胶囊胃镜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患者会接受麻醉,检查期间不会产生明显的不适感。胶囊胃镜则更“轻松”,检查时患者只需随水吞下一粒胶囊内窥镜,经过15分钟左右便可完成胃部检查。对传统胃镜检查有所畏惧的患者,可以选择这些新型胃镜检查,但不要因为害怕“受苦”而拒绝检查,尤其是胃癌高危人群,更要尽早检查,不可“因噎废食”。

3.分餐制要“上心”。胃癌之所以在中国高发,与国人的就餐习惯有密切关系。中国人不习惯分餐,不管是在家中用餐还是在外聚餐,很少使用公勺、公筷。据《生命时报》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85.4%的网友支持公筷使用,但只有3.8%的网友表示家里一直有用公筷的习惯,这加速了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类致癌物,相比其他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胃癌发生率高出2~4倍。田艳涛说,全球超过50%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我国这一数字可能更高。人们聚在同一个餐桌前,夹着同一盘子里的食物,只要有一人感染,就可能传染给他人。建议不管在家用餐还是在外聚餐,都应使用公勺、公筷,尤其是慢性胃病患者,更要自觉提醒同桌就餐的人,不要空喊口号。同时,还建议饮食上要减少烟熏煎烤、高盐食物的摄入,三餐规律,营养均衡,防止病从口入。

4.保持生活“开心”。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时不时有新闻爆出高强度工作者因胃癌去世的消息。压力、抑郁、焦虑等精神紧张的状态,会增加胃癌的患病风险。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早已发现,焦虑状态下,胃肠神经异常的情况增多。此外,有抑郁症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短于心态健康的患者。田艳涛表示,胃癌发生和情绪低落、抑郁情绪有很大关系。易怒、焦躁、悲观情绪不可取,心情好才能胃口好、吃得香。除此之外,精神压力大的人更容易抽烟或借酒浇愁,而吸烟和喝酒是引发胃癌的高危因素。因此,心情不好时,要通过积极健康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比如参加体育运动,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转移注意力,或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保持良好心态。

5.治疗要有“信心”。 信心对于确诊的胃癌患者而言极为重要,有研究指出,在诊断为癌症之后,很多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表现出自杀倾向。其中,男性比女性患者更容易想不开,且在诊断后的前6个月内自杀风险最高。田艳涛表示,如今新的医疗技术已经为患者打开无数扇窗,即便是肿瘤晚期,不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仍可以通过化疗缩小肿瘤,为根治手术争取机会。

此外,随着基因检测和多种靶向化疗药物的临床运用,癌症患者痊愈也不再是奇迹,术中术后的热灌注化疗、术后化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均能够为患者延长生存期。所以说,面对胃癌,患者应尽量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医生诊疗,争取改善甚至治愈疾病的机会。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