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春眠为何不觉晓?春困与天气气候有关吗

春眠为何不觉晓?春困与天气气候有关吗

“春眠不觉晓”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诗《春晓》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短小隽永,意境优美,清新活泼,是儿童启蒙读物中最常见的诗词之一。大意是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不知不觉就到天亮了,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缤纷的落花铺满庭院,不知道有多少。

诗人春的情怀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仅以寥寥五个字“处处闻啼鸟”表现出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体现出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昨夜朦胧中听到一阵风雨声,它会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又以寥寥五个字“花落知多少”,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一言以蔽之,寥寥十个字就将诗人热爱和怜惜春光的情怀交融在一起,体现得恰到好处。

春眠不觉晓之解

其实,这首诗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春天早晨鸟类啼鸣和人们犯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理现象。汉朝刘熙《释名》中说:“春之为言蠢也,物蠢而生。”说明了春天是一个万物由萌动而生发,进而出现繁花似锦、百鸟争鸣景象的季节。但是,这时人们却出现“不觉晓”的“逆反”现象,感到困乏没劲,提不起精神,岂不怪哉!

春暖花开,生机勃勃,人们反而困倦欲睡,其实,“春眠不觉晓”是每一个人的一种生理感受,通常人们把这种懒洋洋的“春眠不觉晓”现象叫做春困。

从科学角度来说,春困并不是一种病态,它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气候变化而发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实际上,也就是人类为着实现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适应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暂时性不适应的正常现象。所以“春眠不觉晓”怪也不怪!

人们为什么会出现春困现象呢?这要从冬春两季人体的生理变化说起。

众所周知,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规律,每个器官的血液供应量也是相对稳定的。比如,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安静时脑子的血供量约为每分钟750毫升;皮肤血供量约为450毫升。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有关系,如果血液循环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影响,那么人体也就会作出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如果大脑的血供量不足,人就容易困倦,而春天正是大脑与皮肤血供量发生变化的季节,因此,出现“逆反”的犯困现象是很正常的。

冬天寒冷,人体本能的防御功能会使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因受到寒冷刺激而收缩,使得血流量减少了,省下的血液便额外地供应内脏器官,大脑的血供量也相应地增加了,这就是冷天人们大多精神饱满的原因。在漫长的冬季里,大脑对这种供氧充足的状态产生了依赖性,逐渐养成了在高氧情况下工作的“娇气”。

冬去春来,天气开始转暖,皮肤里的毛细血管不再广泛收缩,反而是为了散热(因天气转暖)而逐渐舒张开来,体表的血液循环随之旺盛,血液需要量比冬季明显增多,从而夺走了一部分供给内脏的血液,大脑的供血量也相对地减少了,供血量减少等于减少养料与氧气对大脑的供应,导致了大脑神经细胞兴奋度降低。同时,春天又使大脑的兴奋度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因天气转暖而逐渐旺盛起来,需要更多的供血量,这样,大脑的供血量就显得不足了。由于人体一时还适应不了春天这样的气候变化,大脑在冬天里对充足供氧的依赖性不能很快随之解除,于是出现了无精打采、昏沉欲睡,或睡了不易醒的现象,以此来代偿供氧的不足,这就是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的春困现象。

当然,“春眠不觉晓”还是日地运行自然规律的一个间接佐证。冬去春来,四季更替,冬天夜长昼短,给予人们较多的睡眠时间,加上天气寒冷,使人们容易养成赖在温暖的被窝里睡懒觉的习惯。春天太阳直射点逐步北移,白昼变长,黑夜缩短,如果人们仍然沿袭冬天的睡眠习惯,岂不就是“春眠不觉晓”了嘛!

战胜春困有妙法

不难看出,春困既不属于病态,也不是缺少睡眠所致,一旦出现,可通过适当的措施,倦意就会消失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待人体适应春天气候以后,春困现象也会自然而然销声匿迹的。

春困是自然气候因素作用于人体的结果,虽然不是病变,但是,也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此,要设法消除春困。

战胜春困,就是要使自己的起居劳作顺应春天的气候特点,做到早睡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同时,要加强锻炼,早晨起床后,散步、慢跑,或做操、打拳;假日结伴踏青郊游,这些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机体功能,较快地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使大脑能较快地适应季节性血液循环的变化,应是克服春困的一种积极措施。还有,饮食调理也很重要。合理的进食对克服春困是有益的,比如,食些辛甘之品有助于春阳,而温食有助于护阳。至于寒冷、油腻、黏滞之品易伤脾胃阳气,应尽量少吃。此外,当您出现困倦时,不妨给自己一点“刺激”,比如,听听音乐;到室外活动一下,呼吸新鲜空气;甚至还可以用冷水洗脸,都可以使大脑中枢神经迅速进入清醒状态。

珍惜春光要觉晓

还要指出的是,春困是血液循环的季节性差异导致的,因而靠增加睡眠时间不但不能解决困倦问题,反而有可能使人的精神更加陷入萎靡不振状态。相反,我们应该学学孟浩然《春晓》中怜惜春光的情怀。有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宵一刻值千金”。明代唐伯虎在《一年歌》中针对“春宵一刻值千金”,却说“我道千金买不回”,并且“劝人秉烛夜游来”。《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可以认为是泛指动物、植物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决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作为最高等生物的人,那就更不能荒废这富有生机的大好春光,不要“春眠不觉晓”,而要积极行动起来,在这“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季节里,努力“春化”自己,使自己成为“出墙来”的“一支红杏”。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