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小满时节话养生

小满时节话养生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二是把“满”是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小满节气到来之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也意味着将要进入大幅降水的雨季。

小满节气之后,天气渐热,雨水增多,空气潮湿,“雨”和“湿”在夏季颇为盛行。中医认为暑多挟湿,湿为阴邪,容易阻滞人体气机流畅、损伤阳气正常生发,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此时心火容易躁动、肝阳容易上亢,会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关节酸痛、烦躁失眠、易怒不安、皮肤过敏等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宜保养阳气,秋冬季节宜保养阴气。小满节气是夏季,应顺四时调摄,增强阳气。

谨和五味·药膳食疗

五味是指人们吃的五谷杂粮,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健康;五味偏嗜,将导致五脏的阴阳失衡。五味入口不宜偏多,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小满节气天热湿气重,若此时五味不调,则脾气受伤而不濡润、胃气受伤而胀满,容易引起食积于体内、湿热蕴结而生,故此时饮食要均衡全面,适量多样化,可以吃一些时令水果蔬菜,饮食不可暴饮暴食,这样才能为五脏六腑的功能平衡做好铺垫。

推荐以下两个药膳食疗妙方:

四神汤

组成:茯苓15克,山药15克,莲子15克,芡实15克。

做法:将茯苓、山药、莲子和芡实洗净,加水1500毫升,小火煮1小时成稀粥即可。

功效:四神汤具有健脾和胃、清热祛湿、养心安神的功效,可有效调理食欲不振、便溏腹泻、身体困重、烦躁失眠等。

赤小豆鲫鱼汤

组成:赤小豆150克,鲫鱼800克,陈皮15克,生姜3片。

做法:赤小豆提前洗净,浸泡6个小时;鲫鱼去鳞、去鳃、去内脏,洗净备用;将赤小豆、鲫鱼、陈皮、生姜放入锅内,加水1500毫升~2000毫升,小火慢炖2小时即可。

功效:赤小豆鲫鱼汤具有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理气和胃的功效,可有效调理四肢无力、胃胀痰多、身体浮肿等。

调气宁神·经络养生

按摩经络可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加快血液循环、调节全身脏腑器官功能的作用,正确的经络按摩能够有效达到调理身体困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溏腹泻、烦躁易怒等症状。

推按胃经

双手掌同时从身体前正中线旁开4寸(同身寸)锁骨水平面处到肚脐水平线上,从上向下推6遍,继则经下肢前外侧空拳进行敲打直至脚踝6遍,节奏和缓,不需要特意拍到发红,只需要拍出酸胀感即可。胃气以降为顺,该方法有利于胃气的下降,促进胃的消化功能,进而激发脾的运化吸收功能。

推按脾经

端正坐姿,将一只脚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或盘腿坐,一手握空拳,沿大腿内侧由下至上向心方向推按拍打,力度适当,两腿轮换进行。每侧推按敲打3分钟左右,每天上午9时~11时气血流注脾经之时敲打最好。

疏通经络·点穴养生

穴位就像是人体身上对应内脏的密码开关一样,通过点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平衡阴阳,每个穴位的点按都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点按以下穴位可以分别调整小满时节出现的不适症状。

膻中穴

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止咳平喘、宽胸理气、降逆和胃,可调治胸闷气短、心烦痰多等症状。

手法:全掌搓摩法。

操作:掌心对准膻中穴,先做顺时针全掌搓摩,力度要柔和、渗透,30次/分;再从膻中穴沿前正中线从上往下推至肚脐处,要求速度、力度、频率均匀,以患者感觉气顺舒畅为度。

中脘穴

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脐上4寸。

作用: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健脾和胃、降逆利水,可调治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手法:摩揉法,点揉法。

操作:摩揉法,将掌根紧贴中脘穴处,其余掌面轻轻贴敷在皮肤上,然后顺时针在中脘穴进行揉动,30次/分,以自身感觉腹部皮肤松软舒服为度。

点揉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并拢,以中指指腹吸定在中脘穴,腕关节顺时针旋转,中指点揉穴位,30次/分,力度要柔和、灵活,以自身感觉腹部放松、舒畅为度。

三阴交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处。

作用:健脾祛湿、调经安神,可调治失眠、烦躁、水肿等症状。

手法:点揉法。

操作:取坐位,一脚放于另一腿膝关节上方,用拇指指腹吸定三阴交穴上,由轻到重,慢慢加力点揉,以自身耐受程度和酸胀为度。

天枢穴

位置: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作用:清利湿热、调理脾胃、理气止痛,可调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症状。

手法:点揉法,点振法。

操作:点揉法,以一手拇指、中指指腹吸定在脐旁左右天枢穴上,腕关节顺时针旋转,拇指和中指同时点揉穴位,30次/分,力度要柔和、灵活,以自身感觉腹部放松,舒适为度。

点振法,拇指、中指指腹吸定天枢穴点揉的同时配合点振法,对穴位进行震颤,100次/分。

足三里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

作用:祛风除湿、健脾益胃、和中益气、通络止痛,可调治消化不良、乏力、痰多等症状。

手法:点揉法,叩击法。

操作:点揉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吸定穴位后,由轻到重,慢慢加力点揉,以自身耐受程度且自觉酸胀为度。

叩击法,手握空拳,腕关节伸直,前臂用力,以拳背或小鱼际侧轻轻击打足三里穴,双手可同时交替击打。

健脾祛湿·足浴良方

茯苓30克,半夏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竹茹6克。

先将药材加入适量水大火煮开,小火煎煮30分钟;将药汁滤出,加入适量冷水,温度适宜,水量以淹没脚面三阴交穴处为度。早、晚各泡1次,每次泡二三十分钟,微微发汗即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