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现代人防病,要给脾胃“减负”

现代人防病,要给脾胃“减负”

中医理论认为,气和血都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从阴阳理论角度讲,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血依靠气的推动运行、濡养全身;气依靠血作为载体,才能发挥作用。古代医家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而当气血的生成、运行失常时,则会出现气血亏虚、气血壅滞等病理状态,此时脏腑的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还会出现水湿(多余水液无法排出)、痰饮(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瘀血(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等一系列病理产物,使病情进一步变化。

脾主运化、主升清,有运化输布营养精微、运化水湿、升清降浊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又统血,主四肢肌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其所养,故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脾与胃互为表里,燥湿相济,方能维持阴阳平衡,中焦(即脾胃)气机调畅。蔡淦表示,脾胃损伤会导致气血俱弱、气机失调而产生各种病变。正如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所讲,“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均失所养而病。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气一旦“虚”,五志过极而亢害承制(五行学说内容之一,五行某一行偏亢则失去平衡而为害,唯有克制亢害之行才能恢复相对平衡)失序、阴虚不敛阳、痰湿蕴热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会导致“阴火”内生。“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即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就会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脾不升清可见泄泻、头目昏花、九窍(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不利,胃不降浊可见呃逆、呕吐等。

此外,“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所谓“脾统四脏”,脾胃之病必然影响到其他脏腑。比如脾胃气虚,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或统摄无权而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脾虚运化功能减退,宗气、元气等生化不足,可导致肺气虚,肺卫不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营血则肝失所养,肝血亏虚、阴虚内热甚至肝风内动;脾虚化源减少,则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藏;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司则津液内停,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和,而大小肠无所禀受,还将引致津液涸竭诸症。因此,临证需遵循脾胃病虚实兼见、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的特点,遣方用药应时刻注重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正邪关系,以健脾为要,用药寒温适宜,以平为期。

临床中,蔡淦将“脾胃论”的方法延伸到各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不错。他认为,慢性肾衰病机是“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土位”,提出补脾胃、泻阴火的治则;消渴病的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提出健脾清化的治则;上世纪80年代末,他开始从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根据胃癌是由癌前病变演化而来的规律和治未病理念,在国内率先提出健脾益气、清热活血和化痰解毒法治疗胃癌前病变以阻止癌变,并研制出院内制剂“莪连颗粒”。对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肠易激综合征,提出抑木(肝)扶土(脾)、柔肝缓急、酸敛收涩的治则,研制了治疗本病的专方“肠吉泰”,临床疗效可达87%,该药在院内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使用率超过95%。

节制食物,避免劳倦

“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蔡淦表示,现代人长期饮食不节,过劳疲倦,往往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以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因此,脾虚会出现一系列表现,比如身体沉重、人发困、没精神、感觉疲劳;大便不成形,或溏稀或便秘;嗓子不清爽,总感觉有痰,鼻炎、咽炎反复不断;脸上长斑、起痘,有黑眼圈,眼袋明显。

“某些脾胃病可表现为其他系统的症状。”蔡淦谈到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病例。“我曾遇到过一个比较奇特的患者,其症状为踝关节、膝关节剧烈疼痛,无法行走,依赖注射麻醉剂镇痛,曾在许多医院的骨伤科诊疗,均无效果,后辗转到我院。通过详察四诊,我发现他舌淡暗、苔白滑、脉弦紧,推断可能不是骨科炎症致病,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曾有脓血便,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我觉得其关节疼痛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外表现,于是用张仲景的乌头汤治疗。服一剂后疼痛减轻,继续服用数剂后疼痛消失。”蔡淦常以此案例提醒学生,在诊疗过程中整体观念非常重要。

《黄帝内经》载:“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防重于治”,对脾胃病来说尤其如此,脾胃气血的养护需要靠“后天”努力。日常调养,蔡淦尤其注重食疗和精神疗法。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食疗对脾胃保健非常重要。需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辨证施食”:脾胃虚寒或寒证胃痛、腹痛、泄泻等人群,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胃热素盛的人群,应食梨、藕、甘蔗、西瓜等甘寒生津之品;脾胃虚弱的人群,宜食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不妄作劳”的提醒,“妄作劳”就是思虑、劳作不能太过,否则容易伤脾。中医的脾不是西医所指解剖刀下的脾脏,而是一个抽象的综合概念,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思考问题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没有不良影响,但思虑过度会伤脾。

蔡淦的24字脾胃疗法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大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情志不畅的问题,此类患者常因无从宣泄情绪而致气机郁滞、肝气郁结,进而乘脾犯胃,因此调畅情志对现代人来说十分重要。就个人而言,看淡世俗名利,在热爱的领域钻研,才能使心态平衡、身心健康。

饮食清淡,米粥养胃。饮食失于节制,过饥、过饱,或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都能影响脾胃运化。中医有“日食二合米(“合”是中医计量单位,一合大概是100克,二合米约200克粳米),胜似服参芪”的说法,饮食合理可以达到很好的脾胃养护效果。现代人口味过重,甚至无辣不欢,就是一种“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平时饮食要清淡,忌食辛辣油腻,要学会给肠胃“减负”。

勿累勿闲,劳逸结合。“劳则耗气”“劳倦伤脾”,既包括过度的体力劳动,也包括大量脑力活动。“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通俗地说,就是人既不能太忙太累,也不能太闲太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载:“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长期思虑、劳神过度,可使心血暗耗,肝脏阴血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生不足,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症状。因此,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使脾胃之气旺盛,才能保持健康。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