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健康中国 Tag

据国家卫计委消息,2016年,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委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组织31个省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开展第六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工作。今天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较2008年的6.48%增长了5.1个百分点,较2015年的10.25%提高1.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 此次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6个区县监测点。调查结果还显示,从知识、行为和技能来看,2016年中国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24.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9.79%,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15.57%。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来看,2016年中国居民安全与急救素养46.00%、科学健康观素养36.18%、健康信息素养19.13%、传染病防治素养16.38%、基本医疗素养12.76%和慢性病防治素养11.48%,均较2015年有不同程度提升。 卫计委指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国家提出健康中国战略,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各部门积极协作、密切配合,支持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持续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公众健康意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三是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县区、健康村镇、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社区、健康促进企业、健康家庭等系列健康场所创建活动,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创造了支持性环境。 四是各地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卫生计生机构立足实际,不断创新,以需求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健康教育服务。 五是人民群众对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六是媒体对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健康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此外,卫计委还指出,但必须看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人民群众对各类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升较慢。...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备受百姓的信任和推崇。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医药的“杂音”越来越多,比如面对海量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很多人无所适从;还比如社会上接连出现一些反对中医药的声音,观点十分偏激,甚至全盘否定中医药的价值。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听他谈一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健康世界需要中医药 记者:如今,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去逛书店,都能看到很多有关中医药的节目、文章和书籍,有时一个专家一套说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您怎么看?老百姓该如何选择、利用科学的中医药养生信息? 张伯礼:通过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科学的中医药知识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但不得不说,现在有些宣传有点走偏了,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有些专家讲的内容多是自己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并没得到广泛认可;二是有些专家一边科普一边推销自己或企业的产品,目的不纯;三是有些所谓的专家本身不是医生却在讲医,内容一塌糊涂,让人哭笑不得,极其不负责任。 我认为,科普知识一定要找权威、有资质的专家来讲,内容不仅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还必须是规范的、共识的东西,不能夹杂商业目的。另外,我想提醒广大读者,健康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从众、偏信,对专家的话要分析着听,有点批判思维,因为一个医生不能代表整个医学,最好多听几位医生的建议后,自己综合判断。 曾有人问我:“中医药为什么非要走出去?”我的回答是:“不是中医药非要走出去,而是世界需要中医药。”如今,国外民众越来越了解、认识,并逐渐喜欢上了中医药。以美国为例,数据显示,全美每人每年平均接受将近2次中医药服务,涉及食疗、按摩、针灸等诸多方面。目前,美国约有3万名中医药从业人员和5000家中医药诊所,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另外,国际化利于中医药的进步。以针灸为例,过去针灸操作中,用过的针在酒精里泡一下,就会用给另一名患者。但在美国等国家,这是绝对不行的。针只能一次性使用,之后集中销毁处理。这点对于国内很有触动,如今国内也已逐步推广洁针技术,可见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督促我们练好“内功”、注重创新。 在我看来,中医药想要走出去,得靠科技作支撑,把疗效讲清楚,将道理说明白,把药品质量做好了,才能让更多外国人接受、信赖中医药。 我们自己得把中医药当宝贝 记者:近年来,社会上常有一些人公然跳出来反对中医药,偏激的言辞和行为常常引起广泛的讨论。您认为,老百姓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争论?中医、西医真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张伯礼: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却可以互补。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中医药的很多理念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尤其在养生治未病和疾病康复阶段,优势明显。 有句话说得好,“让人不得病的医学是好医学,让人不得病的医生是好医生”,中医药的精华恰恰在于让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举个例子,流感来势汹汹,而运用中医药智慧,调整身体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很多人过食肥甘,导致内热太盛,易患感冒。若吃点通便的食物,用淡盐水漱口,常喝梨和萝卜同煮的汤水,改变机体内环境,就能预防感冒。花费不多,效果却很好,这就是防病智慧、养生之道。 其次,我要特别呼吁,对中医药不要炒作,更不要轻易去否定。中医药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实践,总结、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包含很多精华。世界很多国家都很羡慕,我们自己得把它当宝贝。至于有人不断质疑、排斥中医药,一说中医药就全盘否定,我认为,这种认识实在偏激,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我们搞中医药的人都很清楚,中医药并非所有都是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正在认真地传承精华、淘汰糟粕,请给我们一点时间,给中医药发展一个平和的环境。 记者:很多国人前往日本、韩国、泰国等地游玩,购买了大量药品回国,其中不乏很多中成药。对于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张伯礼:我也看到了相关报道,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发现,大家从国外买回来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很简单、普通的非处方药,比如维生素、外用药、保健品等。国内完全能够生产这些药,设备不比别人差,技术也不比别人低,为什么老百姓偏偏不信任呢?我们医药界真的应该反省这个问题。 我认为,有两方面问题亟需解决:一方面,我们缺少匠人精神。去年,我去日本访问,发现药厂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很严格,从上到下每名员工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瑕疵产品决不出厂。另外,企业特别重视顾客的反馈,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顾客的意见就是他们改进的方向,顾客的需求就是他们努力的任务。把普通的技术做到精致,几个“精致”结合到一起就促成了技术的跨越,日本企业的经验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制药技术该进步了。近年来,我国制药界总是重视高大上、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却忽略了给予普通技术足够的重视,没有在普通技术、普通药品方面精益求精。两会期间,我提出建议,希望针对国家基本药物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同时,还要做好中医药制药业的升级换代。 呼吁建立“国民健康法” 记者:作为一名中医药专家,多年来,您一直站在疾病诊疗、健康教育的最前线。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您觉得,想要实现“健康中国”的梦想,我们还需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张伯礼:国家将“健康中国”纳入国策去努力推动,我觉得非常好。现在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国民健康意识太差。比如很多孩子把碳酸饮料当水喝,家长觉得有钱就让孩子喝吧,殊不知常喝这些会影响健康,导致肥胖、骨质疏松、损坏牙齿等问题。 另外,国民健康饮食缺乏标准。比如烹饪到底要加多少盐、糖和油,家庭、食堂、餐馆都没有标准,为了追求口感没有限制地使用,导致一些地区的人们盐、糖、油摄入量远远超标。近年来,肥胖、“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明显增多,都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当一个国家其他方面都在发展、壮大、进步的同时,国民身体健康却在下滑,真的很让人感到担忧。我认为,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标准,严格执行和监管。不过,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因此,我建议“十三五”规划中应增加建立“国民健康法”这一点,明确各方责任,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的工作才好推动。 很多人大吃大喝,不少慢病都是生活方式不好引起的,如果知道预防知识,很多病不用花钱就能解决,归根结底这是健康意识的问题,国民健康知识也关乎国民文明素养。只有健康教育跟上、健康标准跟上,让老百姓切实掌握健康知识,才能促进国民健康和社会进步。比如,一个人知道盐吃多了不好,随后教育家人少吃盐,一家人吃得淡了,到外面吃饭也会要求少盐。如果所有人都吃得淡,饭店也就不会做咸了,推动了健康饮食。...

10月28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西班牙生物技术产业联盟主办,修益升益生菌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修益升)协办的“2017益生菌临床应用国际研讨会暨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 现场的三千多名基层医师全面听取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学者带来的精彩报告,从微生态对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的关系到益生菌国际前沿的最新临床应用,众多专家学者用最新理论、新思路拓宽了益生菌行业临床应用的更多可实施性,进一步打开了全国各基层医师的医术视野,提升了医生益生菌微生态领域的更多临床经验及可操作性。建设性地将人体微生态平衡、菌群微妙关联性与人类各项疾病的症结点进行了全面研究剖析,层层揭开生命科学微生态与人体健康的重要关系。 关注生命微生态 营造人类大健康 生命科学微生态的研究,是关乎人类健康的关键性研究。因此,国内外无数医学专家及学者一直在挑战人类科学界限,打开人体未知的奥秘,通过微生态菌群平衡来检测治愈人体众多疾病。 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国内微生态研究领域的专家郭晓奎教授在致辞时表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随着世界各国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推动肠道菌群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从而实现让人永葆健康的状态。 来自西班牙的生物技术产业联盟首席专家莫妮卡教授,从关注母婴健康方面分享了《分离自健康人母乳的益生菌临床研究》报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病率高达33%。乳腺炎被认为与输乳管的微生物菌群失调相联,因某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的增殖,是造成乳腺炎的主要原因。她的研究发现从母乳中分离的发酵乳杆菌CECT5716,不仅能极大降低宝宝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而且也可以使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生率降低51%。 婴幼儿的肠道健康是儿科医生关注的问题,它与婴幼儿的消化、免疫等疾病都相关,其中,益生菌在婴幼儿的临床应用是近年来热门关注的方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科张欣副主任医师发表《益生菌在儿科的应用》专题演讲,针对在便秘、肠易激综合症、呼吸道感染等儿科治疗中对于益生菌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阐述,益生菌在儿科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益生菌对改善整体症状、腹痛、腹胀、胃肠胀气有较高的证据级别,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在临床应用中选取针对性的益生菌制剂。同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道,推荐尽量选取乳杆菌、双歧杆菌等较为安全的益生菌。目前研究表明,益生菌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善全身状况,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益生菌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益生菌不仅在母婴健康应用中有积极的作用,还在人体免疫领域有着重要的发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郭长占教授则通过图表,细致生动地为现场三千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基层医师讲述“益生菌与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他表明人体许多健康问题是由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可通过恢复微生态平衡缓解与治疗,如腹泻、便秘、过敏性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国内外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可有效地进行预防与治疗。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使健康中国梦成为了人民全民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严峻需要。本次大会的协办单位——修益升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大会的召开旨在通过专家的专业指导与广泛的学术交流,增强每一位基层医师的临床实力,从更专业科学适宜的角度,进一步推进中国“治未病”的大健康时代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多次提到国民健康及医疗问题,现整理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履行承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迈出实质步伐。 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全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