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多种病毒可能威胁人类

多种病毒可能威胁人类

西班牙媒体近日刊发题为《新兴病毒》的文章称,迄今为止,已经测序的、以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为宿主的病毒约500种,大多数为人畜共患病的起源。尽管它们不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但有4种病毒未来几年内或将引发大流行,分别是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尼帕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拉沙病毒。

四种病毒被列入未来高风险清单

据介绍,西班牙媒体提到的这4种病毒都属于RNA病毒。相比另一类DNA病毒,RNA病毒变异更快,也更明显。4种病毒尚未发现人际间传播,但能从动物传染到人,也曾在个别国家和地区出现过非大规模的感染。

高致病性甲型H5N1流感病毒,来源于家禽和野生鸟类,最先在亚洲鹅身上被发现,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率。2003年,禽流感疫情在亚洲、中东、欧洲和非洲暴发,导致数以亿计的禽类被扑杀。首例人感染病例于1997年在香港出现,东南亚、欧洲、非洲、南美洲等相继发现,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受感染的鸡、鸭。2003年~2006年,全球确诊病例227例。患者感染后可出现严重的急性病毒性肺炎、肺水肿、肺实变等,由于尚未找到特效疗法,死亡率高达50%~60%。

尼帕病毒,首次发现于1998年,因出现地点是马来西亚尼帕镇,病毒因此得名。该病毒的主要自然宿主是狐蝠科果蝠,但早期感染者来自养猪场,传染源为感染病毒的猪。尼帕病毒可通过飞沫、鼻腔分泌物、气溶胶或粪便接触传播。感染者主要表现为脑炎样症状,致死率接近70%。目前,全球局部出现尼帕病毒疫情十几次,均在南亚,孟加拉和印度疫情较严重。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也称MERS病毒,与新冠病毒、SARS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从2012年9月在沙特阿拉伯发现第一例MERS患者至今,全球已报告2500多个确诊病例,其中866例死亡。该病毒的起源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单峰骆驼是传染源之一。感染MERS病毒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人会有胃肠道反应,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的人则可能出现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因没有特异疗法,世卫组织已将其列入重点关注疾病的清单,严防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拉沙病毒,一种传播性极强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会引发拉沙热,主要在尼日利亚、利比亚、几内亚等西非国家流行,美洲、欧洲也曾发现输入性病例,死亡率约为1%。该病毒的动物宿主是一种叫多乳鼠的啮齿类动物,人若直接或间接接触已感染动物及其排泄物就会被感染。约80%的拉沙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咽炎等,严重者会因急性出血、多脏器衰竭致死。

钟南山院士团队核心成员、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病毒学专家周荣教授表示,迄今为止,这4种病毒只是出现过零星病例或局部小范围暴发,现在并无确切证据表明其会在未来几年引发大流行,不必过于恐慌。

病毒生存环境在变化

自2003年“非典”暴发以来,科学家发现,危害性较大的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暴发频率在快速增加,且都是由动物源性病毒引起。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至少有4个。

病毒本身的变化。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病毒变异、重组的速度加快了。比如,高致病性甲型H5N1病毒在非洲、美洲的就不完全一样,它们会根据当地宿主动物的特点,主动发生变异。

人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人与所养殖家禽家畜的长期共处,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播到人身上的风险;由于人畜接触较多,病毒更易适应人体,使人体变得易感。此外,个别地区的生活习惯也是感染原因,如越南有喝生鸡血习惯,泰国喜好斗鸡比赛等。

愈加频繁的人员流动。随着交通业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人员流动比任何时代都频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张彤说,便利的交通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已成为引发传染病流行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因素,尤其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防控难度更会因此大增。

自然环境恶化使病毒“死而复生”。由温室效应引发的永冻土和冰川融化可能令远古病毒苏醒。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的一项研究报道称,法国某病毒科研团队在检测西伯利亚地区融化的冻土层后,发现了世界上第三种超大型病毒,该病毒已被冰封了长达3万多年,随着全球变暖,不排除该病毒“起死回生”的可能。我国科学家也在青藏高原冰川冰芯内发现了28个未知病毒组,至今已存在了约1.5万年。科学家担心,这些病毒可能会使当地野生动物患病,进而增加人感染的风险。近年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人兽接触几率增加,出现跨宿主传播,甚至人际传播的风险也会升高且难以预测。比如,拉沙病毒的宿主是啮齿类动物多乳鼠,当生态遭到破坏后,鼠类大量繁殖,并携带病毒四处传播,最终导致了西非国家疫情的暴发。

良好卫生习惯须常态化

周荣提醒,相比较已出现的病毒,新发病毒可能带来的危害更大。因为病毒变异难以预测,人类对新病毒普遍没有免疫力,若防控不及时就可能引发大流行。

杨占秋补充说,由于病毒变异,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病毒性疾病仍有人传人的可能,令科学家担忧。因此,应主动远离各种野生动物,如蝙蝠等,家禽家畜饲养者平时也需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少接触饲养动物;改变吃野生动物的习惯,人工养殖的家禽家畜一定要做熟食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由于病毒感染主要与病毒毒力、数量及人群易感性有关,张彤认为,除减少接触潜在感染源外,提高自身抵抗力也是防护的重要方法,包括日常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面对已知病毒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等。一旦出现相应症状,第一时间做好科学应对,如自我隔离、及时就近就诊。

面对潜在的病毒传播流行,周荣建议将“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治”常态化。全球都要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大到城市三甲医院,小到乡镇卫生所,都要具备基本的传染病检测和分析技术;对基层全科医生展开培训,增强他们对突发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他同时呼吁,传染病暴发时,所有人都应保持团结,采取一切措施减少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战胜疫情。

标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